在邓州乃至南阳作家群中,宏民是一位很不起眼而且很少被人们重视的一位。说宏民不起眼,是因为他常年在基层工作,经常与乡下老百姓打交道,风刮日晒,霜打雨淋,铸就了他不事雕琢不修边幅的习惯,猛一看没有惊人之貌和惊人之像,这就是说他“不起眼”的原因。说宏民不被人们重视,是因为他性格内敛,不善言谈,不会在圈子里溜须拍马称兄道弟,不会在文友之间拉拉拢拢吹吹捧捧,因此很有点不讨人“喜欢”。既然他这样不讨人“喜欢”,那他不被人们“重视”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宏民却是一个外憨内秀、心中十分聪敏智慧、让人万万不可小觑的人物。我的这个印象起始于他的小说处女作《熊是可塑的人》。我是2004年读到这篇小说稿子的,一进入小说的阅读,我立即被小说人物的性格转化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外延映射折服了。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生性腼腆木讷的熊,因弟兄太多家庭贫寒,故而“倒插门”到了霞的家里。霞是一个能干的女子,她不满足于现有的婚姻幸福,她想改变熊的木讷温顺,让他成为一个能干的男人。于是,霞开始“塑造”熊的性格:她处处将自己隐藏起来,事事让熊拿主意定盘子,希望用主见让熊“站立”起来;她率先在村里开办起代销点,试图改变贫困面貌,让金钱将熊“支撑”起来;她通过娘家堂哥支书守业的关系,让熊进了村委会领导班子,企想用忙碌的工作和频繁的外联事务,将熊变成“叱咤风云”的男人。经由霞的一番煞费苦心的运作,熊真的变成一个能干的男人了。然而熊变成能干的男人,并没有给霞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却给她带来无尽的烦恼:熊跟着村委班子成员去镇里开会洗脚、按摩、玩小姐,借收计划生育罚款之机涉嫌奸污女村民……小说写到这里突然一转,说熊涉嫌奸污事件不久,霞的家门突然挂上一把大锁,霞和熊二人双双消失了。他们干什么去了?两个月后人们发现,原来霞带着熊去了远离家乡的襄樊郊外,过起了承包果蔬的农耕生活……
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写出了霞和熊这两个人物性格的令人无比信服的嬗变:熊由木讷腼腆谨小慎微变成了敢作敢为叱咤风云;而霞则由想让熊的性格彻底转化变成了后悔让他转变了。除此之外,小说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深刻的外延:是谁让熊的性格发生了这种嬗变?表面看来是霞,是霞的望夫成龙的世俗狭隘的传统观念,但是你往深处想,又觉得还不简单是如此。那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宏民在小说里面没有说,我想大概应该是翻天覆地变化着的社会现实,是贫穷时代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执着诉求,变成了物质金钱时代人们对于物欲享受的疯狂追逐,这种急剧变化的生活观念对于熊的浸蚀影响所导致的吧?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诸多反思呢?正是鉴于这个原因,我才力荐坚持,将宏民的《熊是可塑的人》发在《躬耕》2005年第一期的头题。《熊是可塑的人》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和讨论,就是这篇小说比较成功的有力见证。
自《熊是可塑的人》在《躬耕》发表之后,宏民一发而不可收,又写了不少的好小说。《躬耕》亦相继发表了他的《边缘爱情》、《对闲言碎语的忠实求证》、《土地的守望者》。其中《土地的守望者》应该是继《熊是可塑的人》之后的又一篇力作。这篇小说的取材与《熊是可塑的人》相同,都是新时期的农村生活,但映射的却是农民腾出土地,接收库区移民时,原土地所有者对于浸透着他们汗水的土地的恋恋不舍的深深情感:村里的部分土地明年就要划给库区移民了,四叔却对自己种了多少年的那块土地恋恋不舍。他理解上级的政策,也同情移民的不易,更愿意把土地让给他们,但就是还想再种一季麦,再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一番。让四叔想不到的是在遭到了村里的拒绝后,镇里却将让给移民的那些土地承包给了面粉厂的老板李石信,让他再种一季麦。四叔愤怒了,全村的人都愤怒了,都不想让李石信独捞这个好处。无奈之际,镇里组织竞价拍卖。村民们当然竟争不过财大气粗的李石信,这些土地还是依然如故地承包给了李石信。于是群情沸腾,人们反对无效后,一些激愤之极的村民甚至夜里开着铲车,去铲毁李石信已经种上麦苗的麦田。四叔和众人一样,对李石信的承包耿耿于怀,但是他看到已经长出麦苗的绿油油的麦田,被铲车糟蹋得一片狼藉面目全非时,他的心流泪了,就像人们打了他的孩子一般,他不由颤栗着去阻止这些人的破坏行为……四叔的这种对于自己视如生命的土地的深情,真是令人深深震撼,令人深深折服!
宏民在《躬耕》发表小说的同时,还陆续在外地刊物发表了一批较好的小说作品,如在《延河》发表小说《求证一个叫鲁发的人》;在《莽原》发表小说《小镇纪事》、《盼你离婚》;在《飞天》发表小说《拍卖季节》;在《牡丹》发表小说《蛋糕》等,在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宏民还将他前期写的小说收在一起,定名为《寻找踏实》结集出版,受到邓州乃至南阳文坛的一致好评。
如今,宏民又要出书了。书的名字叫《盼你离婚》,收集了在外地报刊上发表的《蛋糕》、《拍卖季节》、《盼你离婚》、《乞丐祭》、《手表与爱情》、《故乡的温柔》、《小镇叙事》、《清晨响起鞭炮声》、《兄弟离婚记》等十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和他以往发表过的作品一样,依然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笔锋切入新时期急剧变化着的中国农村的严峻现实,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于改革开放带给农民的经济实惠的喜悦和金钱欲望给农民带来的猛烈冲击所导致的两难抉择的深深忧思。《蛋糕》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小说集中展现了现在农村的教育现状:年轻人蜂涌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村级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家长渴望学生到好点儿的学校就学;于是一些生源贩子应运而生,他们将差校的生源拉到重点或者镇里的学校,赚取介绍费,同时为这些学生的提供吃住服务,赚取他们的食宿费用……于是,矛盾出现了:家里花高价,中介赚大钱;食宿条件坏,成绩照样差。还经常出现学生体弱生病、甚至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
读罢这本小说集掩卷沉思,内心不禁再次被宏民胸中蕴含的博大悲悯情怀所打动。宏民长期就职于中国政权体制的最基层——乡镇机关,他所从事的工作经常接触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的脊梁——农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自视本身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的心跟农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先农民之忧而忧,后农民之乐而乐。他只是乡镇机关的一名小干部,手中没有太大的权力,不能为农民办太多的事,但他用手中的一支笔,坚持不间断地奋笔写作,不停地为农民的忧伤愤与怒,为农民的愿望鼓与呼;他自身是一个清贫者,每月只有微薄的收入,不能帮助农民解决多少实际的困难,但他通过自己的一篇篇小说,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浓浓的温情,来尽力温暖时时受到不公正冷遇的农民的心……
这篇文字写到此处,应该给它想一个题目了。忽然想到宏民今年发表在《躬耕》上的小说《土地的守望者》,心想不如就以“文学的守望者”为这篇小文命名吧!《土地的守望者》中的四叔,守望的是他心爱的饱浸汗水的土地;而宏民守望的则是他心爱的饱浸心血的文学啊!宏民视文学为生命,在极其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在别人都去挣钱发财的大环境下,依然孜孜不倦地耐着贫穷守护着文学,矢志不移地坚守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主旨,念念不忘地为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鼓与呼,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感人肺腑荡人心魄的好作品,愈来愈受到文坛的注意与重视。宏民的创作思路与实践,对于绝大多数的写作者,应该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以上文字就算应宏民之约,为他的第二本小说集《盼你离婚》所说的几句真心话吧!不能算是序言,只能算是对于宏民创作道路及作品的一点近距离的感受!相信宏民沿着这条路子坚实地走下去,定会写出愈来愈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