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老虎”、“俯卧撑”到“躲猫猫”,无不折射出当前我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主体、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都发生重大改变,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日趋加深。分析“躲猫猫”事件的始末,可以发现整个事件传播过程中三个主体因素——政府、媒体和公众间的力量博弈。
一、公共事务概念及特点
公共事务的概念源自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叫做“社会事务”。亚当·斯密认为需要政府处理的社会事务包括三方面:“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害;尽可能地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公共事务和公共物品具有关联性,经济学家将公共物品界定为每个人对该类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公共物品表现出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物品是对客观状态的界定,事务则是对物品形成的描述,即事务是生产物品的活动。所谓公共事务,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
公共事务包括行政、治安、法律事务、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而且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和改变其范围。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的特点。 公共性和阶级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劳务性和非营利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和高风险社会的背景下,“躲猫猫”事件就归属于公共事务,引起公众、政府和媒介对这一事件的极大关注,也说明了该事件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二、政府公共事务传播的传统模式
以“躲猫猫”事件为例,分析政府公共事务传播的传统模式。24岁青年男子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2月8日因“重度颅脑损伤”离开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