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和他的《丑陋的中国人》

2011-12-29 00:00:00冬青
躬耕 2011年11期


  《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所写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柏杨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匕首一样”的杂文笔法,单刀直入地刺入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中,文笔犀利,无遮无拦,实话实说,痛快淋漓,像一张亮光闪闪的明镜,将中国人的种种劣行,一览无余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每个中国人对号入座,不自觉地映照出自己的“丑陋嘴脸”,让我们无比惭愧羞赧地修正自我……
  柏杨先生是台湾著名作家,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念过无数个学校,娶过五任妻子,早年热心政治,和蒋氏父子都有交往……柏杨出入文坛先写小说,随后觉得小说批判政治弯弯绕绕不很过瘾,就改写犀利尖锐的杂文抨击时政,谁知竟然触怒权者,遭遇十年牢狱之苦,甚至在七十年代险被枪决……
  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是在其出狱之后,于上个世纪80年代隆重推出的批判写实主义长篇力作。柏杨先生在书中沉痛地说,中国人的悲哀就在于我们“丑陋”,却不知道也不认为自己“丑陋”!因此,作品以“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态度,强烈批判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劣根性表现。
  柏杨在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污染国人精神的“酱缸”,内中含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深受感染,直到今天都不能痊愈。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度,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庞大民族,却长期陷入贫穷、愚昧、争斗、血腥的流沙之中难以自拔。他看到别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真诚相处,心里禁不住充满了羡慕。他不禁想到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现在这样的一个种可怕现象,使我们中国人具备了很多种可怕的“丑陋”的特征。这些可怕而“丑陋”的特征,需要我们全民族去认真审视,认真加以改正。
  柏杨先生在书中,对中国人身上存在的种种劣迹与缺点,真可谓是“恨之痛切,爱之弥深”!柏杨先生这种对于中国人深切的“爱与恨”,让我们禁不住想起了较早时期,对处于蒙昧愚顽状态的中国人“痛之切、爱之深”,并对之进行严厉鞭挞和疾声喝呼的鲁迅!柏杨和鲁迅先生的呼喝呐喊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作家的天性就是批判。作家存在的价值也在于批判!鲁迅先生文学上的重要成就,就在于其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深深揭示与批判;柏杨先生也是如此,他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中存在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出版之后所受的待遇,也应该算作“中国人”的一个“丑陋的行为”。这本书出版后,遭到了他原先杂文作品一样的厄运:台湾主话语者攻击他歪曲社会现状,禁止报刊给予宣传;一些普通读者也认为他丑化中国人形象,对他大肆侮辱谩骂,甚至声嘶力竭要他“滚出台湾”!同样的道理,这本书在大陆也遇到了强力抵制,读者诟骂于他,官方禁止再版发行……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先后向向世界改革开放,与国际政治经济全面接轨,《丑陋的中国人》才逐渐被两岸认可,民众才逐步理解了这本书的深刻价值与意义。当然直到此时,柏杨也才被两岸的中国人承认为了不起的“大作家”。
  柏杨先生和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在中国遇到的的遭际,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与此书内容相近,但却经遇截然不同的两本书:美国作家威廉·莱德勒与尤金·伯迪克合著的《丑陋的美国人》和日本文化人类学家高桥敷所写的《丑陋的日本人》。《丑陋的美国人》是首批探讨美国介入东南亚事务并几乎毫不掩饰地尖锐批评美国在当地的外交政策的书籍之一,书里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傲慢的猛烈抨击,然而该书出版后,却意外地受到了美国民众的好评,美国国务院的官员甚至将其带到办公室深入研究,认真讨论,以期修正民族性格中的各种弊病。《丑陋的日本人》是以其在南美洲生活八年的见闻和感受,“揭露了日本人的种种弊端”,“那种犀利深刻的剖析,连续不断地撞击与刺痛着读者的心灵”。但是这本书与《丑陋的美国人》大受欢迎截然不同的情景是,《丑陋的日本人》出版后,却遭到了整个社会的猛烈攻击,各种非难和威胁铺天盖地。有些“民族主义者”甚至以死亡相威胁,作者为此不得不长期隐名埋姓,数度迁移住址,以免遭遇杀身之祸,后来在大学知识阶层的推举下,才慢慢被官方和民众接受。
  以上所述,《丑陋的中国人》和《丑陋的美国人》以及《丑陋的日本人》,三本内容相近之书在本国所受的不同待遇,就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民族自省能力的强弱了吧?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和民族自省能力较强的国家;而我们的华夏民族则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侵染、文明程度较低和自省能力有待于提高的“丑陋”民族。当然,日本民族的情景和我们差不多,也应该是一个“丑陋”和自省能力不强的民族吧?
  柏杨先生写出《丑的中国人》已经三十多年了!三十年来,中国人的自省矫正做得怎样?中国人是不是还在“丑陋”着?这样的问题对于晚年的柏杨,他也无法一下子回答。因为在他的“国民性批判”理论提出来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锐意改革,经济起飞,生活改善,文化与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柏杨在书中指出的中国人的“丑陋现象”,也确实改掉了不少。柏杨先生已少于社会走动,他也不可能了解那么深入和广阔。所以,他当然不能回答“中国人是否仍然丑陋”的问题了。
  但是,柏杨不能回答,许多有识之士能够回答。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说:柏杨的价值不仅在于过去,而且更在于现实和以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都需要柏杨的精神,即使是50年后,这种“国民性批判”也是必要的……陈晓明教授的话,让我们联想很多很远……
  从鲁迅先生开始批判“国民劣根性”起,再经柏杨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我们民族中的“劣根性表现”是否依然存在?是改掉了不少?还是根本就没有得到改善?抑或是改变了部分,却又生出新的“病症”来?就像人类经过努力,终于治住了“肺结核”“肝炎”等曾经的“绝症”,但却又生出新的“癌症”、“艾滋病”等难治之症来了呢?
  本人的观点倾向于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实确实这样。也许,这就是我们重读和谈论柏杨先生和他的《丑陋的中国人》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