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由于自身的工作特点,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就业教育与指导渗透到日常教育行为中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从平时抓起,从新生入学抓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主要实施者的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面对就业市场压力,正确择业与就业呢?
一、指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
在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化的新体制下,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不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而且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追求。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就业竞争的压力,分析就业形势。对于北京市生源的学生来说,过去“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情况已被新的就业形势所取代。随着就业市场化,在大学生的就业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得到了就业的自由,另一方面增加了挑战性,在京学生的就业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的冲击,加大了就业压力。
其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关键。良好的价值观会使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更接近社会现实。
再次,指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是部分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和不完全了解社会需求动态,这山望着那山高;二是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与定位自己,不愿意到一线岗位和基层去工作;三是相互攀比,影响就业。因而辅导员要针对这些问题给予指导,根据他们的就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和正确的就业意识。
最后,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大学生往往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另外,2010年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比2009年增加近20万,2011年又有660万毕业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为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提供了充分的挑选余地,相应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指导大一新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应从新生入学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能够明白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合理地选择职业方向至关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引导大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明确职业目标并制订出有效的实施方案,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正确地认识自我。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体系,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度思想问题,使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立职业发展方向,明确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势与困难,引导学生制订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制订大学毕业后的总体目标、步骤,使长远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
其次,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前提,这就需要辅导员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我,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为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未雨绸缪。
2.了解和认识社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己,仅仅是向前走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要通过沟通,了解父母、老师、同学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握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多一点实际,少一点虚幻,做一个真正为自己未来负责的大学生。因此,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社会,了解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步锁定人生目标,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最佳结合点上规划自己成功成才的道路。
3.锻炼实践能力。首先,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各种社团组织,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增加工作经验,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其次,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机会,增加实习经验。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修养、敬业意识,树立尽职尽责的职业态度。最后,在实践中经受挫折的考验,在认识社会与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推动力,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为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三、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就业前需做好的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就业压力,使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辅导员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学生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辅导很有必要。
1.全程就业心理指导。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的联系最直接、最广泛,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应有全程化的理念,即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的全程就业心理指导。
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性格与智能的差异往往是在某一职业中能否适应及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的自我了解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等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特别要推进个性化指导,个性特征决定个人的行为表现,就业前通过深度辅导,确保对每位学生在广度、深度、精度方面进行精细化的辅导,进一步深化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工作,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扰。
2.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还要改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改进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使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困惑时,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深度访谈得到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尤其是北京生源的学生,家庭环境较优越,理想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更应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转变角色,由“天之骄子”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丢掉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肃”的社会现实,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3.建立自信,提高竞争力。辅导员将就业指导工作贯彻到日常教育行为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班会、深度辅导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建立自信,我的就业我做主,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把握就业机会,敢于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综合性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能满足专业要求,又有良好人文修养;既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能展现个人专长。因此,全方位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率,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辅导员要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积极为大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最终使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满意就业。
参考文献:
[1]郁崴岳,李芳,李义庭,刘芳.关注学生中特殊需要群体做好深度辅导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0.06.
[2]陈红.高校班主任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J].高教高职研究,2008.10(中旬刊).
[3]张文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9,(29)(上卷).
[4]石宏伟.班主任在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总461).
[5]禹元蔚.高校应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高教研究,2006.7(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