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校间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2011-12-29 00:00:00向锋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传统大学由于缺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能力,迫切需要先进的组织理论来指导大学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而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学习型组织不失为现代大学组织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之一。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号召,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重申了“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都为高校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高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必要性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架构大体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是党委系统,包括学校党委员会、党委常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他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等),下设学校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团委、工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等部门。 二是行政系统,包括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及各种专门委员会,主要职能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人事处、财务处、实验设备管理处、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外事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保卫处、基建处、离退休工作处、审计处(室)等部门。在纵向管理上,按照学科(或学科群)设置院(或中心、系)。一般高校还含有数量不等的直属机构及附属机构。 三是学术系统,主要是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上述组织架构和与此相应的运行机制的形成,是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的结晶。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例如: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院—系三级管理权限不清,难以发挥学院教学、科研的主体作用,影响了高校办学的整体效率。 在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间界限模糊,高校管理“机关化”,学术组织声音微弱。 在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多年来延续了不断修补的惯性,缺乏整体设计,表现为机构层次越设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多。在高校的校长与学院院长之间,有一个庞大的行政管理系统。一些高校非教学机构臃肿,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据统计,部分高校非教学机构设置数已超过学校机构设置总数的60%,非专任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比例已超过50%,有的达到70%。因此,我认为,我国大学应大胆借鉴国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努力把我国大学改造成学习型组织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高校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时刻影响着大学组织的发展,而大学组织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的进程。传统的大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而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完全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对我国高校管理的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信息化引发了一系列变革,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也应当变革。集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应用于一身的大学,其地位正如布鲁贝克所说,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这也促使高校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组织变革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当今社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社会,在线销售、虚拟团队都向传统企业宣战,这些社会组织为了升级产品,为了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不断进行技术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这些都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从质量求效益转为创新求效益;基础从物质资源为主转为智力资源为主;结构从纵向直线型转为横向网络性;思想从用制度来控制转为用学习来激励;学习方式,以团队学习率领个人学习,以增强群体的学习力提高群体智商。适应这样的要求,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掌握很多知识,而是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与动力。这样的知识观与人才观对现行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需要我们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观念的转变,使学习与工作间的融合成为可能,学习一旦在学校中蔚然成风,组织就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从这层意义上说,提高每个员工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成为组织生命源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必将是高校管理的首选对象。
  三、当前高校管理改革需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
  一方面,高校教师群体具有主体意识较强、民主意识强、需求层次较高等自身特点。另一方面,从教育的本原意义上看,教师劳动是个性化创新性的劳动,真正高水平的教育,是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当前的高校管理主要强调规则与控制,更多的是将教师工作当做简单重复的劳动,从知识传授的简便性出发,而不是从学生潜能的开发出发来设计的;学生学习的内容被分割成一门门课程,课程的内容都是标准化统一设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也比较单调,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学校按照同一个模子被生产出来。高校管理与管理对象的特点不相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呆板僵化;二是重引进,轻培养;三是重管理,轻激励;四是重计划,轻动态;五是重绩效轻规划。要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高校教师就要真正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创造者,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掌握专业化技能,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将教师的工作看作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必然要求学校管理模式的变化。强调外在控制的管理只能打造合格的学校,却无法打造真正高质量的学校。真正高质量的学校需要学校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内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需要将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下,行政权力和等级制度才会在组织中逐渐失去魅力。正如学习型理论创始人圣吉所指出的:“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够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在学习型组织中既有正式学习制度,又有非正式学习的制度。持续学习的结果必然是组织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持续变革是学习组织的常态。因此,代表新世纪管理趋势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当今高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综上所述,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高校生源不足,以及出国留学低龄化持续升温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大学普遍产生了市场竞争的危机感,不仅时代发展呼吁高校管理改革,高校本身也应该通过大学教育管理改革提升大学整体水平,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只有通过自身的教育管理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及创新型人才。随着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创新、高水平的新一代毕业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