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有效教学之我见

2011-12-29 00:00:00史小燕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教的有效和学的有效。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里,我主要从教的方面即从提高教学效率角度进行一下探讨。
  一、关于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教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这里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有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因此,教学效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第一,教学效率是用学习效率来衡量的。衡量教学效率的指标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了多少(教学相长)和教师的精力投入了多少。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过程中的产出)不是指眼前考了多少分,而是从终身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了哪些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了哪些良好的非智力人格特征。
  第二,学生精力投入不仅是指时间因素,而且要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脑力负担(或认知负荷)。减轻学生负担不仅仅是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时间负担。
  第三,这个公式的分子和分母是不同质的量,没有共同的可计算的单位,因此实际上是不可计算的。
  二、关于高效率教学
  高效率教学就可以看成是学生用相对少的精力投入去获得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也就是说凡是能够有效地减小公式中的分母、增大公式中分子的教学都可以看成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当代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学习,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以及对这种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元认知监控的过程(也称为执行过程)。高效率教学能以学生相对较少的精力投入而获得相对较多的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研究高效率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有效学习的条件
  有效学习是能够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是能推动能力和态度发展的学习,而非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重要,并不意味着头脑中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学习某一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时,掌握得还算可以,但在学习了许多类型应用题的解答后,反倒含混不清起来,甚至对先前已掌握的那种类型的应用题也可能答错。因此,知识有效学习是有条件的,不是往头脑中灌输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我们认为,知识的学习必须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一)概念化
  所谓概念化,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概念。有时候,形式上记住了书上的语句,并不一定就形成了科学概念。例如,学生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记住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并不等于真正形成了加速度由力决定的科学概念。只有深入理解了知识,才是真正接受了知识。理解得越深,学习效果越好。死记硬背,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接受了知识,但实质上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要深入理解知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感性经验或基础知识;(2)具有把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心向,即爱动脑筋、爱深入理解问题的良好习惯,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陋习;(3)具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这些,才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定义在头脑中真正建立别人所表达的知识,才能在概念学习中借助于定义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概念,促进外部知识的内化。
  (二)条件化
  所谓条件化,是指不仅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知道所学知识在什么情景下有用。把知识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之中,形成一个“如果那么”的认知结构。
  学生从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僵化的知识。僵化的知识只有在一个有限的背景中才能提取出来,尽管本来它们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各种场合。为了避免知识的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确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有用。所学的知识只有做到了条件化,才能在遇到恰当条件时有效地提取出来加以运用。为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利用率,有必要在呈现知识时,使学生同时考虑这些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
  在传授条件化的知识时,一定要训练学生能够设想所学知识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是在与学习该知识的背景迥然不同的条件下的使用,这才是创造性学习的表现。
  (三)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是指将每节课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要做到纲举目张,不是像一盘散沙,而是像红线串珠。知识是一点一点累积的,而不是堆积的。当知识以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时,就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同时,运用大容量的知识单元进行思考时,从一个单元跳到另一个单元,思维的跨度越大,跳跃性就强。因此,创造性就越高,直觉思维能力就越强。
  那么,怎样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化呢?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要教会他们学会用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来归纳知识。(2)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3)加强抽象知识与具体感性知识的联系,以促进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4)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
  (四)自动化
  所谓自动化,是指最基本的知识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能够在运用该知识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例如,讲到加速度,学生立刻要反应到它是连接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的桥梁。
  (五)策略化
  所谓策略化,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时,必须运用关于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有关知识指引自己高效地学习。策略化意味着学生学习时不仅要注意所学习的知识、所解的习题,而且要注意自己如何学习知识、如何解答习题。大脑意识要在知识学习和方法调节这两者之间不断来回变换。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监控,这被称为元学习过程。有些学生在解答习题时,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去问别人时,经别人一讲,恍然大悟。这样的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却不能成功地运用知识,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的有效指引。
  总之,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浅尝辄止、胡乱猜测,等等,都是无效的学习方式,知识的掌握只有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才是有效的学习,学到的知识才能被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