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活动”中学习英语

2011-12-29 00:00:00杨丽华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小学英语“活动式”的课堂教学力主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和灌输或纯粹以娱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全面参与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语言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建立“活动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何建立这种“活动式”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小学英语“活动式”教学注重学生主动、灵活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播,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口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合作交流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小学牛津版英语时,C部分都是用本单元所学的交际用语对一些图片进行操练,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然后再派代表用英语进行表演;也可以进行小组竞赛,因为有竞争才有活力。如学完服装名称后,小组可以用“Look at...”、“This is...”等句型设计一个服装秀,比一比哪一组的解说精彩,哪一组的表演自然,同学们群策群力,把服装秀办得有声有色。一些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在大家的感染下也走起了台步,当起了主持,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中,最后,大家还评出了最佳表演奖,最佳设计奖……在活动中,同学们既轻松地掌握了单词和句型,还从其他同学那儿学到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既拉进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又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大家齐心合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能共同发展。合作交流在课堂上的运用,也使学生们充分展现了主人公意识,减轻了心理压力,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英语教学活动更加有声有色。
  二、教学换位,师生互动
  以前课堂传授的语言知识来源于教师和课本,教师只要把备好的语言知识单方面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里。而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此在教学中,实行“教学换位,师生互动”的新的活动方式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形成了“互动”、“开放”和“创造”的课堂模式,又为学生营造了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享受到作为课堂的主体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对这种换位还不适应,我们可以对新授前的“Free talk”先进行实验,由学生代替老师与其他同学自由交谈,在交谈中学生慢慢找到了感觉,认识到Free talk只要像平时说话一样,把要说的话尽量用英语表达清楚就行了。而后,可以让学生来代替老师上一堂课,课前,老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备课,分析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推选一位代表来上课,上课时老师要起主导作用,在旁协助“小老师”,维持秩序,回答小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漏……在新授完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练习题,为同学的作业打分,出任小组竞赛的裁判等。学生在这种开放、互动、创造的活动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体会生活,享受成功。而学生几十个头脑又相当于几十个“加工厂”,一旦启动,无疑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行为,以更好地适应工作。
  三、模拟生活,学以致用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又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只有把英语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生活中,看得见、听得到,让英语贴近生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模拟生活情境,把课堂变成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用到实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英语牛津版3A中的“Go to the park”时,不一定要用书上的内容引出话题,可以先“收集生活素材”,把一些学生熟悉的风景区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以此引出本课的话题:“Let’s go to...”学生既感兴趣,又在多媒体的带领下,游览了这些名胜,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英语的活动中来。这时,老师又说:“Oh,I’m very tired.Let’s go to the cinema.Ok?”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模拟电影院看电影。此时,多媒体出现英语动画片,学生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不时发出笑声,这个环节再现“生活情景”,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让课堂发出了生命的活力。看完电影后,又让学生当导游,带领小朋友游玩常州,让英语“回归生活空间”。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不但能熟练地运用本课的句型,而且能把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用得自然而贴切。
  这样的活动,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学生体会到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信心。
  四、融合各科,课外延伸
  小学英语教学应把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学完“animal”后,把歌曲《两只老虎》的中文替换成本课的动物,并加上各种动物的特征动作,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既巩固了单词,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完数字后,可以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操练,“What’s(?摇)plus(?摇)?What’s(?摇)minus (?摇)?”进一步熟悉数字;教学字母时,由于字母比较枯燥,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笔画,让学生猜想像哪个字母,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画,把枯燥变生动,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既认识了字母,又掌握了字母的特征,而且还愉悦了身心。
  英语教学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不够的,因此在上好课的同时,把英语向课外延伸,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极其有利的,而且,学生在课外延伸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在他们今后的语言学习中将终身受益。例如,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简单的课外游戏,如教完数字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做拍手游戏,一个同学说one,另一个同学就拍一下,说three,就拍三下,拍错的就淘汰。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英语小报”,也可以排“英语小品”……
  21世纪是不同国家相互依赖的世界,英语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语言,学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我们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条件,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营造学生积极学英语、主动说英语的天地,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