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教学法,对甘肃省武山县桦林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欣赏古诗法进行美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朗读中体会画面之美,在思考中领会意境之美,在探讨中琢磨技巧之美,在行动中创造意象之美,在课堂中多向引导学生,多手段欣赏古诗词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美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肯定:“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有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担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美育融入古诗词中,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训练并使学生形成初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选了近两百首古诗词。从时间上看,有远古时期的诗歌,汉代的乐府,也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这种时间上的大跨越,让学生从纵观的角度更加明确地了解学习中国悠久的文化魅力。这些古诗词题材广泛,有描写山川名胜,借景抒发热爱之情的;有倾诉百姓之疾苦的;有鞭挞权贵之腐败,壮志难酬的;有缅怀边塞将士,书写豪迈情怀的;有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的;有写亲人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内容丰富,易于在教学之中贯穿美育教育。在课堂中多向引导学生,多手段欣赏古诗词,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1.在朗读中体会画面之美
朗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情境。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不能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带领生所欣赏的短小精湛的小诗,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既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韵律和谐。教师要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体味画面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柔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清新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幽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人性美……
2.在思考中领会意境之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舞;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出身寒微、求仕失望的孟浩然,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仇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后两句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古诗中的意境美不可胜数,但要领悟,学生必在熟读的基础上静心思索,在联系实际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动情思,入真情,才可获得。
3.在探讨中琢磨技巧之美
欣赏美是相当复杂的,不是凭感性印象一下子就能认识的,而是要通过反复思考、仔细琢磨才能深入地、全面地认识它,并且也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才能引起深刻的强烈的美感。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与老师互相探讨,反复思考,各抒己见,琢磨整理,能够体味到作者许多巧妙的技巧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字面浅近易晓,低年级的学生都能读懂,而且能用画面表示出意思。但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再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作者问,具体问了什么,诗中没说,但从童子所答“言师采药去”中可以想见应问“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用“只在此山中”的回答省去。诗中以答代问,足见作者推敲字句的功力。而这多姿的技巧,不多人互相探讨学习,很难掌握。
4.在行动中创造意象之美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才是将美育融入其中的目的。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在讲和演中创造美。入选语文教材的许多古诗词很有生活情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以后,激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编演出来,训练学生创造美。如袁枚的《所见》,可以在掌握内容后分小组表演:一名同学作为旁白朗读改编古诗后的白话故事,一名同学吹哨子扮演鸣蝉,另一名同学骑“牛”边歌边入、闭口捕蝉,让学生在实际的行动中创造出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捕蝉形象。
(2)在描和画中创造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美,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学完一些古诗词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一描、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如孟浩然的《春晓》,每句一景,学生可用自己的笔墨勾勒渲染,描绘出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晚春图,创造出一个一年级心中的诗画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学生在描描画画中能进一步创造出庐山的雄伟美,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5.结语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用朗读、思考、探讨、行动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他们既能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陶冶情操,既教书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