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认为,结合职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整体功能,为学生的思想进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择业观念,消除自卑心理;切实抓好学生的择友关,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职校学生 思想特点 教育对策
职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产业工人的主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服务。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变化,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职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职校学生除了具备普通高中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外,由于受到特殊的学校环境影响和面临就业的现实情况,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多数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形成和少数学生道德观念淡漠并存。
当前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正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正在向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转变,重新树立当代青年形象的风气正在校园形成。同时,仍有小部分学生政治倾向尚未定型,社会道德观念淡薄,存在厌学现象;少数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为准则”;个别学生则是“随心所欲”。同时,我们还发现,部分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习风气不浓、轻视理论学习、只重视实习操作的现象。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预习、不复习、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二)希望与失望并存。
职校学生潜意识中有一种矛盾,即潜在的自卑感和专业光荣感交织在一起。他们对自己就读于职业学校的评价存在着矛盾心理。由于初中或高中阶段成绩较差,没能考入普高和高职,又对考入职业学校抱有一定的希望,认为考取职业学校,不但可以学得一技之长,早日服务社会,而且毕业后可以考高职院校。于是,他们又产生了专业光荣感,安下心来学习。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潜在的自卑感和专业光荣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考入职业学校既有一种失落感又抱有希望。
(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
职校本身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学生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直接服务于将来的工作。对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评估,主要看他们进入企事业单位以后,能否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因此,在学生的思想中,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四)社交过程中的广泛性和无选择性并存。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分析社交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使学生适应社会,积极进行健康的社交活动。
职校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定向性决定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这些活动既有学校组织的,又有学生自发参加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应变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多有共同的理想、志趣、爱好,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具有真诚纯洁的友谊。
二、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前职校学生的主流是好的,具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说明职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消极的一面,虽然思想状况不佳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影响比较大,如果不予高度重视,一旦坏风气形成,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涉及众多个人利益的新形势下,再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势必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因此,应针对职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适应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趋向的要求。
(一)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整体功能,为学生的思想进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学校和家庭是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社会是重要一环,学校是关键一环,家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三者必须高度统一起来。
一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开展德育教育。三是家长要着重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经常接触学生,教师的思想作风、精神面貌和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结合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有必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主,由任课教师组成的班级教师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三)正确引导学生的择业观,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多层次性。其次,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辱观,做到“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工作来,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最后,还要使学生理解,职业的选择是主客观条件的辩证统一,要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绝不是凭主观想象就能完成的。
(四)切实抓好学生的择友观,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向学生讲授必要的公共关系知识,教会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看待、分析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其次,教育学生选择正确的交往对象,使学生懂得“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的道理。再次,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他们能正确看待友谊,把友谊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之上,而不是建筑在谋取个人私利的基础上。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让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开阔视野,扩大交友的范围,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小圈子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社交的广泛性和选择性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