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倍加溺爱,这样对幼儿的独立性培养极为不利,甚至对幼儿日后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幼儿生活能力的独立性培养,不仅靠在幼儿园里的教育培养,更需要家长们密切配合,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才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生活独立性。
关键词: 幼儿 生活能力 独立性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中国能否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是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独立性强的下一代。今天的幼儿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这一代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注意中国的荣辱兴亡。
当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整天围着孩子转,对他们百依百顺,孩子们俨然是“小皇帝,小公主”,这样对幼儿的独立性培养极为不利,甚至会对幼儿日后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在报刊常看到类似的报道:某学生考入某重点大学,全家人无不欢欣鼓舞和自豪,开学时全家人一起出动,这个忙报名,那个忙收拾铺床,而此时该生却坐在一旁为今后的生活没有父母的照顾而发愁,试想这样一个高分低能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他日后能对社会有所作为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呢?如果在幼儿时期父母就在生活独立性方面进行培养,也就不会出现刚才的那么一幕场景。
幼儿时期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那么幼儿独立性最好从何时开始培养呢?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2-3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能抓住时机有意识培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又费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揭示出这一道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说明生活独立性从幼儿时期培养的重要性,幼儿就好比一张洁白的画纸,可塑性很强,你画上什么就印下什么,画美好的东西,即教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幼儿的生活独立性如何培养呢?
一、幼儿从幼儿园得到教育培养
幼儿教师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针对幼儿这一时期生理特点注重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深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
1.课堂上的训练。教师通过讲故事、念儿歌、谈话形式教育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深入到教学中去。如在计算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幼儿动手操作,分合图片、数字卡片和进行分类等操作活动;在美术课中多设置些剪贴、折纸、泥工等手工制作,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在晨间活动、午餐前后让幼儿轮流做值班日生,擦净桌椅、端饭、扫地等,午睡前后能快速地脱穿衣裤、鞋袜,还可根据幼儿好胜心强、爱表扬的心理组织一些穿衣服、系鞋带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幼儿动手的积极性。
二、幼儿从家庭中得到培养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尤为重要。
1.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环境和条件,并教给方法。有了环境和条件才能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方向努力,以睡眠为例。科学的做法是孩子一出生最好就与大人分床睡,为孩子提供独自睡觉的环境和条件。又如,让孩子自己刷牙、洗脸、吃饭、蹲便盆等,进行培养独立性的练习,并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巧干的方法和技能。如:怎样扣纽扣,怎样拿筷子夹菜,怎样刷牙等,既做示范动作,又有具体指导,并让孩子不断实践,反复练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2.改进教育方法,多给予鼓励表扬。幼儿好模仿爱做游戏,针对这些特点,家长可设计“我帮娃娃穿新衣”、“我是阿姨来喂饭”等游戏让孩子树立信心。家长千万不能认为孩子小就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早晨来园家长帮着孩子拿书包进教室,帮着搬好椅子,孩子坐好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师布置幼儿回家自制一件小手工,而带来的往往是家长的杰作,表面上看孩子完成了作业,可实际上孩子却一点也不会做,这样的帮忙使孩子没有锻炼摸索的机会。如果家长抓住时机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件手工,再让孩子独自做一件,那么效果就不一样。此时,不管孩子制作得是否好,家长都要给予表扬鼓励,这不是简单地说几句好话,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它会让孩子看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劳动的愉悦,激发动手劳动的热情。
总而言之,幼儿生活能力的独立性培养,不仅要靠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培养,更要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才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生活独立性。为了下一代,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携起手来,共同培养独立性强、有主见的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