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学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合作性教学,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达到良好的数学合作教学效果的必然过程。本文旨在对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些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 学习小组
1.数学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1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
1.1.1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1.1.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
1.1.3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1.1.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1.1.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1.2合作学习的主要益处
1.2.1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优化竞争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1.2.2有助于发挥学生团体精神与互助精神,实现有差异的学生的同时发展,弥补了教师教学的不足。
1.3数学合作学习的条件
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强调学生合作动机的产生,以依赖于合作前的数学教学过程,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气氛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前提,使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在合作中寻求其内涵。
1.4 数学合作学习的关键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并对合作小组进行切之有效的循环性训练,使得学生积极去参与到其中。懂得如何在合作小组里承担个人的责任,从而有能力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步骤获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相互交流的经验使得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2.合理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并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学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误区我们下面一一列举并给予相应的对策。
2.1重“合作”而轻“个性”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针对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而采取的小组通过协作攻克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尽管强调的是小组群策能力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小组成员的个性化思维展示。但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更热衷于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更倾向于小组数学意识的趋同统一,这样表面看起来节奏分明,连贯流畅,但无形中已经减弱了小组成员的数学思考的强度,掩盖了弥足珍贵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没有机会得以表露,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全班学习到小组学习的一个表面变化而非结构性变化。
2.2重“结果”而轻“过程”
数学学科的结论的结论使得很多老师,学生在数学合作学习时不自觉地陷入了“重结果轻过程”的怪圈中,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2.2.1小组成员更重视数学结论或问题的结果而非数学探究和解决过程。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全班的均衡学习已被少数几个小组的竞争学习所取代了,所以对小组只追求速度为主的合作丧失了对解决过程的探究,是自我意识的行为。
2.2.2教师只注重问题结果的评价轻视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这是由于数学老师的急功近利所致。只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与自己的课堂设计结果一致来衡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忽略了合作学习中的很多细节。如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准确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教师应更多关注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或解题结果与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其思考过程,再作评价,对于在探索过程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动脑,不满足常规解题的学生,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2.3重“主体”而轻“主导”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问题的解决成为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任务,这决定了数学小组成员在问题解决和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小组成员自己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小组成员自己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轮流在学习小组中担当“主角”的缘故,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意识中被淡化或掩盖,所以更多体现为“生生合作”形式的教学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事实上,由于数学问题的抽象、枯燥、复杂、深奥,学生知识结构的理解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理想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难以维系,这就需要教师做出适当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及时调控点拨,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轨道上。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地位与创设情境的职责,引导学生自然地形成合作学习动机,自发地提出合作学习目标,自主地确定合作学习的方式;其次,当学生遇到疑惑困难时,可以正面传授,对小组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指导,教师也可参与到某一个小组中去,在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理解,观念或问题解决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协调,以致整合为小组的合作成果。
2.4重“过场”而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只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重复,使得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或是在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就是在小组讨论中,过于强调注重少数组织者的“说”,而忽视了其他小组成员“听”和“做”的深入,表面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实质上由于学生接受不同的任务和地位,从而导致在一些小组情景中的学习不公平,遏制了更多学生的创新思维。
2.5重“课内”而轻“课外”
这是在教学中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就是在课内的45分钟内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全部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得全部的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得全面的理解也就是当堂解决模式。出现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当前素质教育中的“减负”要求,使得更多的教师误认为所有的数学教与学必须在课内完成,而事实上数学的学习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和拓展性。在一节课中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透彻深入的学习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数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也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延伸到课外,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合作学习,而且要重视课外学习。
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课外学习的作用和地位,也只有重视了后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合理地布置课外合作学习的任务,既不能高又不能低,也就是课外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有研究价值。另外教师还必须把课内合作学习与课外合作活动区分开,也就是课外活动内容应更多体现调查性、体验性、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这些课外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
当今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们的合作。而合作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的素质,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合理组织小组学习,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科学地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和引导,使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更趋于理性化,这样就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功效。我们将为此而不断地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美]Thoms L Good.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钱佩玲,王嵘.对一种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教育科学报,2002.
[4]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