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走创新之路

2011-12-29 00:00:00李建国
考试周刊 2011年63期


  “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在如今的学校里边,一部分老师这样想,大部分学生也这样认为。在这种思想之下,作文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沦为“鸡肋课”,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如果不是高考要考作文,作文很有可能被请出课堂。
  “听,说,读,写”,这是学习语文的四项基本功,自古皆然。尤其是“写”,在古代被推到了极致,因为科举考试就凭写文章,文章能写好,就证明你能力强,因而为官为宦顺理成章。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作文却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实在令人深思。
  一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加上自己的思考,我逐渐发现了作文课的一些问题。
  (一)教与学脱钩,犹如水和油混合。
  教什么,怎样教,其实都是一种形式,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里边就包括写作文。然而现实是,语文课堂功利性太强,重字词讲解及课文分析,很少或根本不做针对性的作文训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作文走向何方可想而知。
  (二)作文指导随意,批阅空洞无针对性。
  作文指导看似简单,其实有其内在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在这一方面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关于作文方面理论的安排就很合理。
  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有些老师根本不做任何指导,一上作文课,便给一个题目或一个范围,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完事;还有些老师,虽然做了指导,但是蜻蜓点水。这两种指导方式,都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作文越来越成为问题。
  写作之前的指导很重要,批阅环节更不可忽视。在平时,相当多的老师感觉到批阅作文耗时费力且无效果,因而就会三言两语作为评语了事,且是冠冕堂皇之话,甚至是一个模式。学生拿到作文之后,开始还看看,时间长了,就连看都懒得看了。
  (三)模式单一,教法传统,无法激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老师讲台一站,学生底下一坐;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模式和传统,只能产生两种结果:要么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要么把学生培养成木头人。对作文无兴趣之人,无情感的木头人写的作文,当然是味同嚼蜡,毫无美感可言。可以这样说,得学生兴趣者得作文。
  (四)材料老套,毫无新鲜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社会是多元化的,时间是不断推移的,新的事物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故事在上演,因而可以进入作文的材料也很多。不能也没有必要拒新材料于门外,进而让学生对作文失去新鲜感。说到助人为乐,不能只想到雷锋,写一写汶川和玉树地震中的解放军、消防队员、医生等也可以;谈到党的好干部,不只是焦裕禄行,还有孔繁森及宋鱼水等新时代的人物。总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进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表达,有创意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为了改变现状,解决上述问题,我做了一番理性思考,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一)阅读与写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量的教材文本可供学生学习和借鉴。教材中的文本,虽不能说篇篇精华,字字珠玑,但至少有相当大的部分可以作为范文。充分而恰当地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学生的自由、个性、创意也会得以彰显。“寓写于教”,可以有效解决教与写的不和谐问题。
  1.打破局限,转换文体。
  学散文时,让学生把散文改写成话剧,自编自演;学诗歌时,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并在公开场合朗诵;学文言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文言文改写成戏剧、小说;学习小说时,让学生把小说改写成戏剧、散文。
  2.抽取片断,借题发挥。
  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片断,加以联想和想象,扩充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根据《荷花淀》中的几个妇女的对话,写一个短话剧;把《项脊轩志》中母亲与老妇的对话,写成小说。
  3.领会感悟,每课必记。
  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就课文的某一个点或全文发表看法,诉诸笔端,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教与学,学与写,相辅相成。只有以学定教,以学促写,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作文课的设计。
  1.依课时而写作。
  课本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内在规律编写的,体现的是学生的认知程度。因此很有必要按照课时来安排写作,以便使学生在写作方面得到良性发展。
  例如,在上到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谈一谈对《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语言、环境等各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让他们学会写读后感,两全其美。
  2.缘时事而写作。
  白居易说:“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可见,文章担负着反映“时事”的功能。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紧抓“时事”去做文,而不应对时事充耳不闻,闭门造车,做无病呻吟之文。
  例如,关于青海玉树大地震的写作指导。
  (1)人与自然
  古人说:人定胜天。
  马克思主义:人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
  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2)灾后援助
  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党是人民的领导。人民是主人,领导是公仆。
  国内力量参与救灾:中国人有能力面对任何突发事件,有信心和意志战胜任何困难。
  举全党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国家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性,以人为本。
  海外力量参与救灾:爱心超越性别、血缘、国度和意识形态。
  3.念历史而作。
  往事如风,岁月是歌,历史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昔日辉煌的再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无历史可回忆的人是苍白的人,一个无历史可回忆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铭记历史可以使我们警醒,心中有历史可以使我们奋进。
  例如清明节,它是一个承载历史的节日。可以告诉学生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及祭祀的形式等,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既可以写节日本身,又可以联系实际,谈社会风气、环保、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等问题。
  (三)作文批阅。
  传统作文评改以老师为核心,每班逐篇评阅,忙了老师,轻松了学生。做完作文之后,学生将其抛之脑后,因而收效甚微。因此,让学生参与评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评改对策。
  (1)老师“下水”评改,示范引路。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而,老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每次作文老师详批2-5篇,力求点面结合,作为示范。
  (2)学生互评。该环节要体现出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好奇”是人的天性,青年学生更是如此,因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评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如写成小论文,字数200-300,当堂完成。
  2.评改层次。
  (1)文采评价。用词是否合适,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完整,有无采用各种手法,如表述手法和修辞手法。
  (2)文意评价。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情感评价。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
  总之,写作与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两者兼顾,才能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