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就其本身而言,是具有很大的魅力的,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学生去学习、探索,但是,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语文已经变成了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其失去了兴趣。如何让语文回复它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增强语文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一、改变传统教学意识,做到先学后教
语文教育本来就源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对新时期的教育是极不利的。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就能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二、用语文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务必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
教育事业是爱心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没有资格做教师。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每一位优秀教师无不以一颗对学生真爱、对事业挚爱的心书写着自己的华彩乐章。爱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事业心、责任感,就没有全情投入、刻苦钻研和无私奉献,就没有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就没有百折不挠、不厌其烦。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烦恼和压力,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需要。只有教师充满爱,才能换来学生的优秀成绩。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
(2)拓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文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展了“每周必读”活动,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诗情画意。其三,我还让同学做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语文的实践性
传统教育催生了应试教育,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使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和“听”出来的。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地悟出。语文内容无比丰富,她负载着人类文化、民族精神,涉及政治、军事、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每一个领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的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素养”。只有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
课堂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生活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角度,必须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多媒体提供的现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有发挥这种功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来说,入选语文教材的都是典范文章,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
多媒体具有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和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加大课堂的密度,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们应努力改进教学意识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