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义的不确定性原则论词语的模糊性

2011-12-29 00:00:00秦茹萍
考试周刊 2011年63期


  摘 要: 本文利用语言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原则,分析了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意义不确定性的几种主要形式,从意义及指称的确定性与不确定角度探讨了语义特征。
  关键词: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模糊性 词语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广泛地存在于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等各个层面,语言学及语言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概念,对语言学习、教学及翻译等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意义及指称的确定性与不确定角度来探讨词语的语义特征、词语的确定性(或精确性)与不确定性(或模糊性)。
  一、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语言的确定性指的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人们能够使用准确的词语将现象或事物表达清楚的一种属性;而语言的不确定性是语言自身的不完备,使其不能孤立地表达确切的意义的一种属性,它涉及语音、语法及语义等各个层面。对于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者们从心理学、语言哲学及逻辑学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证明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语言的两种属性,而且,确定与不确定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认知心理学对语义和语言的产出进行了探讨,描绘了语言产出的心理过程,从这些心理过程发现了语言不确定性的心理因素;哲学家们对意义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企图给意义以精确的描述;逻辑学家们则希望通过逻辑符号对命题加以确定,以解决意义的不确定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的产出要经历三个阶段:构造阶段、转换阶段和执行阶段。[1]在构造阶段对思想的确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受到思维主体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客体的认识能力、对话语受众的了解程度、目的、情绪及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要想达到语言与思想的完全匹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一阶段是语言表现出不确定性的前奏。到了转换阶段,由于思想和言语之间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寻找相应的句法结构、词汇、语音等语言手段与思想匹配,但有限的语言手段往往不足以表达复杂的思想,这一阶段是语言的不确定表现最为明显的阶段。到了执行阶段,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增添语言不确定的因素。语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只有与人的认识相联系才有意义。客观世界本身无所谓精确和模糊。无论它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都会以其特有的规律运动,而人的认识却有“知”与“不知”,以及知道多少的问题,因此精确性和模糊性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人们的认知是有限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存在量与质的差异,对经验世界认识上的差异会导致对话语意义性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客观世界的无限及客观事物的类属边界不清晰和形态不确定导致了词义的模糊性、歧义性及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哲学家们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意义问题,他们开始注意和揭示语言对思想的表达作用,以及语言在表达思想时存在的缺陷,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了语言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
  威拉德·奥曼·奎因(1908—2000)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等领域均颇有建树。20世纪60年代,奎因通过专著《词语和对象》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的不确定性理论”,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了意义理论,翻译的不确定性本质上源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对经验证据的超越,其内容的实质就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即人们的外部行为倾向不足以完全确定意义和指称,人们对这两者的理解和把握其实带有很大的主观意志和臆测成分。罗素在他190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通过描述语理论(Description Theory,也叫摹状词理论)探讨了描述语的特称和非特称现象。指示语是语言不确定性的最重要的体现。离开语境,指示语的所指就无法确定,含有指示语的整个话语信息也就很难把握。“指示语提供的指示信息来自语境。没有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信息,话语的指示信息就无法清楚,句子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理解”。[2]指示语是使语言的意义不确定的外显因素,而会话含意是语言中意义不确定的暗含因素。语言不确定性现象的产生,除了事物本身界限不清这个客观原因、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与交际的主观原因(即人们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感受能力有限)外,同时,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的,有时用精确的词语、数据无法表达其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且,在交流或文学作品中有时故意利用语言的模糊、歧义等不确定性语义特征来达到特殊的语用或修辞效果。
  二、意义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
  语义的不确定性首先表现为语义的模糊性(fuzziness)。语义哲学的奠基人皮尔斯于1902年给模糊下了一个恰当的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proposition),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的特点就是模糊的。”[3]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语义内涵和所指都具有模糊性的词语,诸如表示时间、颜色、味觉和温度的词都具有模糊的特点。语言的模糊性有本体的模糊性(ontological fuzziness)和认识上的模糊性(epistemological fuzziness,或者叫观念上的模糊性)两种不同的现象。本体的模糊性,即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构成一个连续体,各种颜色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某些表示时间、年龄、味觉、温度等词的模糊性都属于客观上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另一种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上或观念中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有些亲属称谓的模糊性就属于认识上的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性,而不是来自客观世界本身界限的不分明。
  语义的不确定性的又一表现形式是语言的歧义(ambiguity)现象。歧义是语言本身的一种内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当一个语言表达形式的意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时就产生了歧义。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既可指同一语言表达式的字面意义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也可指单一意义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总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有时是朦胧模糊而不总是明晰的,有时是空灵而不总是确定的;有时是含蓄而不总是直接的。思想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只能用意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体现,而含蓄的思想也只能借助一种特殊的语用表达方式来达到某种语用目的。而且当交际双方话题不唯一,双方的预设心理不同,或是一方主观上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为之,都有可能造成歧义。歧义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随着语言的发展,某些原先只有单个意义的词汇就会在不改变词形的情况下派生出几个意义,由一般意义变为特殊意义或具体意义变为抽象意义等,这就出现了一词多义。同形异义是指不同词源的词语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碰巧变成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英语中有大量的同形意义不同的词,如:Let’s go to the bank.这里的“bank”既可表示“银行”,又可表示“河岸”。含混(vagueness)是语义不确定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含混现象是由于说话者在表达时没有使用精确的表达而使句子的意思含混不清,例如,John said to Smith that he was a clever man. 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这个句子中的代词he指代不清,可以指John,Smith也可以指其他人(someone else)。 另外,在英语中,尽管数词意义很明确,但也常被用来描述一个模糊的数量、程度或频率概念,这时精确的数目就变成了一个含糊不清的词。
  总之,语言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语言的两种本质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本质的不确定性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通过对语言中各个方面词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明确性与模糊性等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语言规律及特点的认识,把握其形式和内容的对应关系,加深对语言的内涵的理解,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4.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