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适合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本文提出了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中心,结合教学和活动、咨询和自助、教育和指导,分层次进行教育的系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为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教育,它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它的目标是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心理机能的优化、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发展课题;它认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系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正在积极努力的工作。结合近年来系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系正在构建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一个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中心
我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从发展性目标来看,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层面,通过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从干预性目标来看,通过对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矫治,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三个结合
1.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1)开设培训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面,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原则的。我系开设了心理社团的课堂教学、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和参加心理知识竞赛的专题培训,每年都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心理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的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和防御调节能力。我系连续两年选拔出了代表学院参加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的主力队员,并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也是我系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显著成果。
(2)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多渠道宣传心理知识。
课外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充分利用系部的多种宣传媒介,如宣传栏、系部网页、简报等,面向全系学生,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每年的5月份我们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咨询与自助相结合
心理咨询主要是面对学生个体,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和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给予必要的疏导和帮助,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同时,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咨询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和技能要求。我系目前专职辅导员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拥有了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队伍建设上充分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可以对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我们应当重视有问题的学生个体,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群体应着眼于全体学生,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中心。一方面,我们开展各种主题的团体辅导,如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团体训练、心理协会举办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等等,通过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同辈教育力量,进行同伴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教育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加强同学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
3.教育和指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它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调适与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挥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我们以板报、网络等媒介为宣传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和功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习得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我们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域从心理辅导扩展到对学生学业、职业的指导上,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和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开发自我潜能、从容面对就业,在学生的学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充分渗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三、四个层次
从教育层次上,我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理普及层、心理咨询与辅导层、心理治疗层、心理研究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心理普及层
心理普及层是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和预防基础,也是我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主要通过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培训、心理社团、成长小组、心理宣传月活动等,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心理咨询与辅导层
咨询与辅导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和实现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该层次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如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等。可以通过个体咨询、电话、书信或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工作坊、素质拓展训练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发挥个人潜质,促进个人成长。
3.心理治疗层
心理治疗是心理健康保障的深化手段,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是针对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已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转诊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以消除心理疾病。
4.心理研究层
心理研究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理论保证。该层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我们鼓励所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如对“入学新生的心理状况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研究”、“毕业生的心理研究”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这些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四个层次”是我系构建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条适合系部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相信这个教育模式会更加合理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章世清.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科教导刊,2010,(10)中.
[2]彭永东.论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3]康忠明,王世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