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幼儿科学认读活动中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幼儿科学认读活动过程实际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而教师的提问、幼儿的提问是贯穿于这个过程始终的,是一种面对面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问题意识表现为幼儿在认读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幼儿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是发展幼儿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教师的提问是发展幼儿问题意识的一种外部因素,但如果能在科学认读活动中巧设提问,就可以激活幼儿思维,促使幼儿的问题意识得到提高。
在现实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提出的问题调动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思维缺乏严谨;提出的问题太复杂,幼儿无法理解和接受,更无法准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太简单,缺乏思考价值,幼儿无须积极动脑,回答热烈没有实效,思维得不到训练,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幼儿问题意识的发展。根据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科学认读活动中可通过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促进幼儿问题意识的发展。
一、营造宽松认读氛围,鼓励幼儿想说敢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语言交往。”“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的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由于年龄和认知的局限,很多幼儿不敢或不懂得怎样把心中的疑惑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并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活动,鼓励幼儿大胆与他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疑惑,把好奇心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只有在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为书面语言的学习打好基础。
我们的常用语是:你想知道什么?让我来听听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们眼中,孩子们的问题没有可笑的而是可贵的,因为我们肯定幼儿问题不是问题本身的价值,而是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和兴趣,是他们探索事物的问题意识。
二、构建学习化认读环境,吸引幼儿想问
构建适合认读的学习环境是科学认读的核心做法和最大特征,也是科学认读的基础。“构建学习化环境应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孩子生活为内容,以游戏为基本学习方式,在环境和学习中渗透”。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学习因素,灵活利用或优化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使科学认读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利用和优化幼儿园大环境。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首先我们营造了一个汉字与实际事物紧密结合的“硬环境”。如:幼儿园名称、标牌、园内大型玩具、花卉、树木名称都写在一块块小巧的标牌上,并悬挂在较醒目的位置,让幼儿在参与散步活动时可以找一找,认一认;在室内主要功能区、生活设施、班级主题墙上都和孩子一起贴上相应的汉字;开辟了认读区,摆放适合阅读的图书,让幼儿随时可以看看、认认、读读,引发幼儿“认读”的兴趣。同时,在与幼儿交往中,我们还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认读汉字的“软”环境。例如:每一个幼儿胸前佩戴标明自己姓名的胸卡,这一“标志”不但能表明每个人的身份,在与老师、小朋友的交往中,还能认读“标志”上的汉字。总之,我们把汉字和幼儿能见到的实际的事物联系起来,充分拓宽了幼儿认读的空间。
2.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和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遵循“科学认读”的开放性原则,打破只在语言活动中,只在幼儿园里接触汉字的框框,融合五大领域的学习内容,结合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指导家庭亲子互动,利用社区汉字资源,适时、适当、适量渗透汉字,引导幼儿认读。
在走近大自然、大社会的参观、访问、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感受了世界的丰富性,拓宽了认读的空间和知识面,激活了问题源。我们把更多提问的机会给予孩子,则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追随。于是孩子们发现了很多秘密,热点问题被记录了下来,一个个认读活动就这样产生了。如在参观体育馆后,根据幼儿感兴趣的各种运动项目(跳高跳远、跨栏、踢球、跑步、蹦床等),我们生成了认读活动《福娃乐》,在参观超市后我们根据超市各种食品的食用方式(吃、喝、吸、吹)生成了认读活动《有趣的嘴巴》,幼儿在认读这些汉字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跳、跨、踢、跑、蹦这几个字都有一个‘足’字旁?”“为什么吃、喝、吸、吹都有一个口字旁?”,从而使幼儿初步了解了汉字的构成规律。
三、创设认读的问题情境,支持幼儿乐问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幼儿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问题情境是诱发幼儿产生问题的种子,是鼓励幼儿在知识海洋中探索的帆。在阅读活动中,我们通过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有趣味、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启迪幼儿的阅读思维,引发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思考、讨论等,自主地解决问题。
1.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读兴趣。在中班认读活动《为什么我不能》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上小鸟看到小鸭在游泳后,提问:小鸟会问妈妈什么问题呢?幼儿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和矛盾,说:“小鸟会问妈妈,小鸭会游泳,为什么我不能?”图二是小鸭看到小猫抓蝴蝶,联想到自己,幼儿又替小鸭问妈妈:“小猫会抓蝴蝶,为什么我不能?”图三中小猫看到小兔吃萝卜,又问妈妈:“小兔能吃萝卜,为什么我不能?”最后小兔看到小鸟飞,问妈妈:“小鸟会飞,为什么我不能?”幼儿在一连串的冲突和问题中懂得了:每个人都羡慕别人的本领,原来自己也有别人所羡慕的独特本领。
2.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自然习得。在大班认读活动《有趣的汉字》中,开始老师出示了“象”和“山”的象形字,问幼儿:你觉得这是什么?幼儿在观察后提问:“老师,图上的这个怎么看上去像是画了一头大象呀?那个怎么看上去像画了一座山?”老师告诉他们这就是古代的“象”字和“山”字,并出示了现代汉字“象”和“山”,让幼儿进行比较,幼儿又提出了问题:这些字跟我们现在写的字有点像但是又不太一样,有点难写,像画画一样,这些字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于是老师给幼儿观看视频《三十六个字》,了解象形字的由来。
综上所述,在幼儿科学认读活动中通过不同的策略,循序渐进,引导幼儿想说敢问、乐问、会问,养成勤学好问的做法。在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上,我们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我问你答”的习惯,改变了教师作为唯一发问人的状态,引发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策略上的改革实践。教师在科学认读活动中应不断地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会关注孩子的认知需要,引导孩子向真实发问,带领孩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让孩子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