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化学创新性教育之我见

2011-12-29 00:00:00张红宇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创新,在现在教学中是一个特别受重视的课题。因此,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的几点见解。
  一、开展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创新思考
  1.有趣的问题情景。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首先要具趣味性,问题可以源于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即所谓“投其所好”;其次问题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提出问题应是在知识形成体系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应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应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反馈,允许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训斥学生,以免让学生望而生畏。切忌提出问题后教师包办代替回答。
  2.生动的故事情景。高中化学许多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识,其实蕴涵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化学知识的运用涉及历史、医学、军事、生物,等等。教师应加强这些领域的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挖掘这些故事素材,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叙述故事时,应注意不偏离主题,讲述不繁杂冗长,并能及时找准故事与课题的切入点,有效地抛出故事引发的思考题。
  3.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愿意动脑并以动脑为乐是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和维持力。因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里都设置若干个“奋兴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大脑里的思维浪花。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用实验来展示化学现象、验证化学原理、探索客观规律外,更要注重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在教学中,可以将“补充协同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将家庭小实验延伸到课堂实验,将实验习题改编为课堂探索实验。在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探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三、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将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了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经过同学们动手动脑,创新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一堂课堂演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题的习惯。
  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会激励学生敢于创新。
  1.指导观察方法
  观察是创新的眼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有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老师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爆鸣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
  2.加强实验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实验。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的素材:①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②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做好记录,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做探究性实验。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的存放情况,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进而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
  总之,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教师要注重学生全方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