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道德说教的思想品德课禁锢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呢?思想品德课堂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且通过师生的精神交往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在实施教学对话中,教师要敞开精神世界,用人生激情和智慧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教师与学生都要学会有效倾听;教师要有效引导,让学生想说、会说,并且将这三点有机结合。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对话 活力
基于道德说教的思想品德课缺乏活力和生命力,既束缚了学生的心灵,又禁锢了教师自己的心灵。如何打破这种窘境,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由一节思想品德课的片段引发的思考
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最后一课第一框是《理想伴我成长》,以下是关于这一课的部分教学实录:
师:说到人生理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些思考。我想在课堂上首先与大家分享我对人生理想的思考。(教师谈自己的理想)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生一:我要做玩具店老板。
师:为什么?
生一:这样可以始终保持一份童心。
师:很不错的想法,童心无论是对于孩子和大人都很难能可贵,为你的童心致敬。
生二:我要成为生物分子科研人员。
师:你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二:我是在生物课上发现了这一有趣领域的,同学借了一本相关的专业书给我,我看了五遍。为了研究,我想拥有一台显微镜,于是和妈妈达成协议通过取得好成绩换得妈妈给自己买显微镜,最后获得了成功。(略显激动与兴奋)
师:(惊讶的、佩服的神情语调)想不到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执著的科研爱好者,让我们为他鼓掌。
(课堂继续,以下环节略)
许多学生在这堂课上跃跃欲试,想找机会与大家交流自己的理想,我也精神焕发,兴奋激动。这堂课让我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对话,让这堂课有了鲜活的思想和内容,不仅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而且让教师领略到了年轻人独有的风采。
二、思想品德课依靠对话才能充满活力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1]思想品德课的这一追求决定了其核心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对话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有利于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使师生在信息上互通有无,思想上相互启迪与成长,精神境界上都有所提升。上完《理想伴我成长》这一课,我久久不能平静,为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唏嘘不已。学生也意犹未尽,不少学生跑到讲台边要与我继续说“课上还没有说完的话”。
三、怎样依靠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1.教师敞开精神世界,用人生激情和智慧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
“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他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2]在《理想伴我成长》这课中,我首先对学生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受到人无论到哪个阶段,都应该有理想。在老师的精神引领之下,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打开,他们开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且渐渐有了表达的冲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世界是互通的,当老师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学生的精神世界也随之打开,从而有了精神与思想的分享与交流。教师的真诚邀请换来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欲望,在彼此的精神世界中相遇。
2.教师与学生都要学会有效倾听,让师生对话实现有效对接。
(1)教师倾听建立在尊重、专注、积极思考、理解学生言说的基础上。
教师的倾听首先表现为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只有教师摒弃各种偏见,才能逐渐走上有效倾听的道路。其次表现为一些良好的倾听品质,如神情语态上的专注,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理解领会学生发言的独特价值。《理想伴我成长》课堂上,当学生说自己的理想是做玩具店老板时,教师如果不加以追问进一步倾听学生的解释,很可能就会将这一理想理解为“学生只知道玩,玩心太重”。其实有时候正是因为老师缺乏倾听的耐心和洞察力,将师生对话的大门在无形中关闭了。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全面性和主动性。
教师从给起始年级上课伊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首先,在倾听的对象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的言说,同伴的言说亦要十分用心倾听。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优良品质,倾听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听的重要价值,恰当的引导他们对他人观点进行思考和批判,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短处,学会分享和关心”。[3]这样的倾听才能让学生听出言说者的“真意”和倾听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为接下来的言说做好准备。
3.教师要有效引导,让学生想说会说
《理想伴我成长》这堂课,教师让学生说,并且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到思维的闪光点和独到之处,巧妙地加以点拨,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言说欲望在这样的对话中被激发出来。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更为生动有效的层面去言说,此时,教师和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成长。
“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4]思想品德课堂直指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师生之间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既实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成长,又让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收获精神的成果,从而保持思想品德课堂的魅力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VOL1:25.
[2][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VOL1:138-140.
[3]杨钦芬.教学对话的结构及有效实施.教育科学论坛,2010.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