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心理障

2011-12-29 00:00:00刘维真宋坚之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注重语言的实践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及文化意识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运用外语交际的能力只有通过大家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课堂教学性活动时间很有限的客观条件下,教师如何排除不利因素,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进行语言实践,是一个值得广大同仁认真探讨的问题。近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在进行英语实践性课堂教改实验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时不够积极。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作了总结分析,以期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使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2+3”五年一贯制英语实践性教学实验班级学生问卷调查表
  2.分析和讨论。
  上表1—4项涉及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自信;5—8项涉及课堂活动;9—10项涉及师生关系。为了验证调查结果和掌握更具体详细的情况,我们还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学生不能大胆参与课堂实践性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障碍,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认知障碍
  很多学生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父母文化素质低,对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不足,“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旧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认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老师的责备。之所以学习英语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是因为他们未能形成自觉学习的意向。
  (2)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是由于情感异常产生的,主要表现为情感兴奋性异常、情绪低落、情绪混乱。
  ①畏难情绪。实际上畏难情绪就是一个“怕”字,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害怕学习中的挫折、困难;怕说错或说不好,遭人耻笑,遇到练习的机会,总是回避退缩,即使介入,也总是红着脸,肌肉紧张,声音发抖、手足无措,本来很熟悉的内容也会忘记,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失去信心。
  ②急躁情绪。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只是在短期内想急于求成,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加大、成绩不尽如人意,就心灰意冷,继而放弃。
  ③消沉情绪。由于基础不好,学生常常自暴自弃,课堂上精神不振、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呆若木鸡,对实践活动显示出漠然处之、漠不关心的态度。
  ④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之间不和睦,学生往往会产生不满、厌恶等情感体验,敌视老师,故意把注意力投向与课堂无关的对象,教师见此情景,也会大发脾气,结果形成对抗性的课C0+wVsIbjkmJ6awJc69wPw==堂气氛。
  (3)性格障碍
  任何一个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内向、孤僻性格的学生,他们不愿开口,回避与别人交往。而英语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交流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多开口训练,开口少、和他人接触少导致语音、语调掌握不好,模仿能力差,表达不流畅,这更使他们缺乏参与精神。
  (4)行为障碍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满堂灌,学生一般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事情,如:听讲、记笔记、跟读等。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由于受这些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养成了学习的惰性,不善于思考,不愿意表达,不愿或不敢大胆质疑和创新,不愿意积极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即使是对老师的简单提问,要么是没仔细思考就说:“I don’t know.”要么是宁愿念书上正确率只有20%的一段话作答,也不愿说出正确信息80%以上并且是自己归纳好的句子。
  三、对策
  1.诱发学习动机Rn1EQUpWw1MIQAgms8HdMg==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学习动机是由外在诱因(社会对英语的要求)和学习者的内在动因(主观意向,愿望需求)相结合而构成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引导,有意识地宣传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英语在信息时代的位置: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全世界70%以上的邮件都是用英语写的,全球的广播节目中60%以上是用英语进行的。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旅游等都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目前生活中的电脑,其他电器都与英语息息相关。在课外,经常让学生搜集一些进出口商品的商标、说明书等,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英语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找一些报纸杂志上的人才招聘广告,让学生知道掌握英语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掌握英语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认识到英语学习对他们今后从事工作,发展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更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学生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师生间情真意切的感情和友谊建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尊重、理解、关怀、帮助,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敬重感,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转化为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爱。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既不偏爱又不溺爱。在这种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我们比较注重创设一种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情境,利用愉悦的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语法虚拟语气时,创设了这样两个情境:
  1.—Do you have a plane?
  —No.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a plane?
  —I would travel around the country if I had a plane.
  2.—May I use John’s bike?
  —If he doesn’t need it,he’ll lend it to you.
  学生对这两个语境进行比较,自己总结虚拟语气的概念和形式,获得了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体验,求知欲倍增。然后让学生设计出类似的情景进行对话表演,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唤醒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目的,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比如:生问生答、课堂抢答等竞争方法,能引起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心理实验研究证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学生对即使毫无直接兴趣的各种竞赛活动,也会因渴望从竞争取胜使他们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和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尝试了从多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是宽容。宽容有利于减轻学生参与语言活动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例如: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时常时态不分,代词混淆,甚至句子结构不完整,但意思明白、连贯,我们还是对他们说:“Great/Wonderful/OK”等,那么其他同学感到他虽有错,但老师还是表扬了他,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呵护。独生子女心理较脆弱,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老师不恰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所以,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老师必须精心呵护学生的主动精神,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尊严,这样学生才会有良好的心态。三是鼓励。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不断的鼓励是永恒的学习动力,可以坚定学生的意志。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不同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难易不等的问题,尽可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回答问题时,常表扬做得好的,以激励做得不好的,对后进生以鼓励为主;对胆小的学生,常向他们投去和善的目光,对于他们每一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在作业本上常留下积极的评语,这样学生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自信心和意志力倍增,自然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