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教与学关系的几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李春怡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教与学的关系出发,讨论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并对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教与学 教师 学生 英语教学
  
  作为一个教师明白“教学”在教育领域尤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基础又是中心。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因使用频率之高不言而喻。如何正确认识教学观念或教与学的关系,对于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是一种并行的、统一的过程。教与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是:
  1.知识的输出者。教师要发挥教材这一信息主渠道的作用,将学生所学教材中的知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传输给学生。
  2.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把每个单元,分成几个部分:Preparation,Learn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3.课堂活动的鼓励者。教师不仅要鼓励踊跃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还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或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
  4.问题的分析者和解答者。教师不仅要能解决学生提出的语言问题,还应解决学生所遇到的语法问题。如果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就会得心应手,回答出学生的各种问题。
  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作用:语言的学习决定了英语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和运用技能,只有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应是语言的消极接受者,而应积极主动地将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新知识,自由运用。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中心,应该由学生的具体水平来决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现在英语教学中“学”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是为了“学”,应该围绕“学”而展开。
  很久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模式:教师只注重对理论知识(词汇、语法)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这就造成了学生只是一味地了解词汇、语法的基本概念及用法,却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应用环境,不具备口头表达的能力。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文字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应用。比起汉语言文字来,英语更具特殊性及目的性。首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有关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掌握使用英语进行交际、阅读及翻译的能力。此之为“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的应用。这五项技能的应用综合地反映出使用英语进行交际、阅读、翻译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落实了读、写、译的能力训练,对听说能力的训练却大打折扣。应该说,听说技能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来自书本知识,来自教师的精讲及点拨。学生必须积累词汇及语法,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词汇丰富,语法熟练了,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便宛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加到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并从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用”的过程即是实践。对此,可以作如下尝试。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快乐学习。
  比如,组织“小教师队伍”。进入新课前,让学生扮演老师,先把生词写在黑板上,并且教读、带读,提出每课的问题,划出每课的重点、难点、句型,给予批注等,再由老师进行用法上的讲解,补充、解释疑难部分,之后再训练学生用生词造句、组句。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教生词,学生在下面不假思索地跟读的枯燥无味的现象。
  (二)做值日报告,开辟英语角。
  英语教学始终要把听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用英语作值日报告,自由会话,大胆开口练习。还要开辟英语角栏目,这也是学生参加实践的较为直观的情景化的教学方法。英语课堂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说、多听、多练才能提高听说技能。
  二、循序渐进,快乐学习
  英语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教学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体做法是:语音教学→理解词汇→用词造句→口语交际。
  语音教学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单词的拼读、拼写、记忆等,没有良好的语音基础,提高听说技能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让学生快乐接受良好的语音学习,才能实现语音教学这个关键。
  三、课型多变,充实快乐教学
  学习外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中可以借助图表、实物、录音带、录像带等实用教具,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感知教材,增强他们学习的快乐感、主动性。教师还要随时改变课型:如说话课型(针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编写、讲述故事)、讨论课型(就某些词汇、短语、句型的用法进行讨论和总结)、活动课型(组织英语朗诵、英语书法、英语小品等竞赛活动)、复习课型(就已学词汇、语法进行复习巩固,分角色进行朗读和演示)。努力开辟英语第二课堂,使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许多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例如课前导入:首先围绕课文标题及其相关内容的思考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并通过联系实际思考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近的问题,以课文为内容进行一些合理预测,为顺利进入正文做好准备,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以文章作者、背景知识为基础,就他们平时所知提供与交流信息。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起来,为进入正文营造了必要的语言环境。课堂讲解: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就相应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表达与交流,同时也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再次,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利用教材所给的话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听觉、视觉、记忆联想构思、争辩等认知心理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地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要求他们通过独立学习加以掌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讲座、竞赛、定时收看英语报刊和资料。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如创办英语日报,发表学生优秀英文习作,选登英语文摘或书信交流、问题解答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英语角”活动,经常组织开展英语文娱、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和演讲竞赛等各种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创造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以输入为主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掌握外语技能的人才特别是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专院校应充分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学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只有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才能解决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这段精辟的论述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变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英语教学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营造语境,加强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就能读会写,口语流畅,长于交际,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真正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毛利群.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J].外语界,2003,(5).
  [2]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