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探讨创业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并指出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创业教育 实施途径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而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被认为是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而毕业生社会接受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在学生职业教育上的力度。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阶段大学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很多院校开设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意识和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职业教育不单单是就业教育,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教育方式还比较单一,需要开拓出新的思路来丰富内容,创业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完善就业教育,将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是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培养具有冒险、探索、创造精神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乃至创办新企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多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其二,指在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的转变,将原本的就业教育提高为更高层面的创业性教育,接轨市场经济模式,适应信息时代和经济时代节奏。
实际上,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分离的。就业教育是帮助学生处理好专业学习、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等关系的指导和服务,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就业教育并不排斥创业教育。事实上,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而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理念、知识、技能,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使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变革时代。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很多人对此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有些人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大学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无需把精力投放到创业教育中,这事实上是一种对高等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片面认知;有些人认为创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应该是极少数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创业教育是多余的、不切实际的,这种认知是狭隘的;有部分人认为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还只是纸上谈兵,在校学生真正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谈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这样的观点有些过于功利性,忽略了创业教育对学生产生的长远的影响。
创业教育其实是一种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创业教育即是发展教育、创新教育。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提倡创业教育不仅能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而且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技能型大学,也可以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高技能型(技能型和技术型)。无论什么类型的高等院校都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责任。高等院校的市场地位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技术、知识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对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重视应该是必然的,是由学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服务对象所决定的。
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凝聚多方的力量才能实施,其中包括学校各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认同和共同努力,也需要各地政府、企业的支持。各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采用多种途径。
1.成立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培养一批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高等院校在建立职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可以创建一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扶持的创业教育中心,引导和促进本校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教育中心的重点工作是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实践指导。其机构之下应当凝聚和召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素质的教师团队,结合各专业的特色,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
2.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落实创业教育具体工作。创业教育的开展除了理论的宏观指导外,还需要实践的具体落实。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可以建立小规模的学生创业实践园区或孵化园,既可以是真实的创业环境,又可以是模拟的创业环境。其目的是让学生有个全面系统的创业体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炼学生的创业意志,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3.争取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学校创业教育的优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学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势必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另外,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一方面可以在创业实践教育中得到企业的相关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争取企业的资金支持,帮助建立具有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学生创业项目。
总之,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长远而浩大的工程。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努力造就多层次、系统性、规范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建平.试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J].理论导刊,2006,(04).
[2]潘江业.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比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3]欧阳山尧.实现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
[4]杨宗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教育对策[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