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态度对幼儿幸福感的影响

2011-12-29 00:00:00阙海英
考试周刊 2011年82期


  摘 要: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对于幼儿来说,拥有幸福的幼儿园是其学前生涯中的主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其毕生幸福。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园教师要端正态度,让孩子在幼儿园能获得幸福感,并培养孩子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 幼儿教师 态度 幼儿幸福感
  
  幸福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作为生命体的永恒追求。幼儿的幸福感,可以理解为幼儿在所生活的环境中,其各种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的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这些指导性文件都凸显了对幼儿积极情感的关注,尤其是“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排序,体现了一个鲜明的价值取向:培养让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即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态度主要指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也包括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相关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性。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教育孩子,决定着孩子们如何成长。幼儿园是孩子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扇门,在离开父母之后,教师就成为他们的监护人,他们会把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老师身上,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依循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实施教育,发展幼儿的生命潜能,促进幼儿的主观幸福感受,让幼儿获得幸福和满足,逐渐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幼儿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主体。
  一、教师态度的表现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表现方式促使幼儿从内心感受幸福。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的核心是对幼儿的关爱、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壳。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如请孩子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幼儿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幼儿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同样的道理,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幼儿的态度,达到与幼儿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幼儿的爱心和善意,使孩子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这里要特别强调微笑的价值。微笑是最能表情达意的面部表情动作。微笑能表达友好态度,微笑能使幼儿心里感到轻松。借助微笑可以表达出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态度,发自内心的微笑意味着:“对你们的回答我很感兴趣”,“和你们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我”。相反,如果一个老师不懂得微笑,那么幼儿可能会认为这个老师对他们并无好感,或者认为这个老师冷漠无情,不好接近。如此,师幼心灵交流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日常活动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眼睛应该与幼儿保持对流。
  有人调查统计过,学生对不喜欢的老师进行了一番描述,其中有“不耐心”,“情绪不稳定”,“过于严厉”,“粗暴不讲理、讲话刻薄、讥讽挖苦人”,“表情严肃、不和蔼,整天脸无笑容”等内容。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态度: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二、端正教师态度,促进幼儿幸福感的形成
  我认为,要让幼儿获得幸福感首先要端正其正确的态度。不过由于教师也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念。因此,要每一位教师都做到完美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怎样来端正教育态度呢?
  1.严中有爱,爱而不溺。
  《三字经》中提道:“教不严,师之惰。”古人早就知道教育要严格,同样我们的教育也要严格,但严格不等于无爱,爱是严的出发点和归宿,爱要贯穿严的全过程,要做到严而有度、严中有爱。
  2.有宽容、仁慈之心。
  幼儿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由于幼儿能力和经验有限,他们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宽容仁慈之心,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幼儿的错误,并将之当做孩子不断进步所必需的阶梯。相反,如果教师总是十分严厉地对待幼儿,不能原谅幼儿所犯的任何错误,这样,幼儿的学习生活会轻松愉快吗?
  3.有公平的爱心。
  有了老师公平的爱,幼儿在园里就会生活得心安,他们不会为了得到老师的爱而刻意地去表现自己或者通过一些能引人注意的“违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进而得到老师的爱。
  4.有耐心,沉得住气。
  我们不是圣人,总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是为了幼儿能获得幸福感,我们“有气”时,要注意发泄的策略。比如,在实在忍耐不住时,可先暂时停下“教育活动”,待到心平气和时再重新开始进行活动,尽量避免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可怕的形象”。应保持愉快的心情。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的,要保持宽容的心。
  5.于循循善诱中教育,使孩子明白真理。
  我们的孩子是二十一世纪的新生力量,用传统的方法教育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适的。我们要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聆听他们的心声,从而更好地和他们交流,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他们就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在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健康地生长。
  6.活泼开朗,并且快乐常溢于言表。
  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情绪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即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特别是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如我们常见的,刚入园的幼儿,看到别人哭,自己可能也会哭的,有可能会整个班的幼儿都在哭。到这时,教师就很难控制了。我们主张,快乐应成为幼儿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主导情绪,微笑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7.努力追求事业上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教师要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并不断地从幼儿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只有内心幸福的教师,在工作中才能给予孩子们以幸福。我们要努力追求工作中的幸福,并学会享受工作及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然后让孩子们幸福着我们的幸福。
  教师对幼儿亲切的态度,能够让他们获得满足感,使他们敢于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对与错,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态度,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童年时代儿童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是爱。爱的内涵十分丰富,如鼓励、赞扬、信任、支持,等等。长期得不到别人关爱的人,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会造成幸福感缺失、人格不健全等不良现象,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他们把老师当做自己亲密的朋友和伙伴。所以,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态度,只有具备的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孩子的利益出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晓燕,谢云挺.中国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篇)北京:科学出版社.
  [4]徐卓娅.幼儿幸福感的成长.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