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2011-12-29 00:00:00黄丹
考试周刊 2011年82期


  摘 要: 提问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化学课堂离不开提问。教师良好的提问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者根据授课经验,提出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保持有效提问的策略建议,给其他老师以借鉴和启发,从而发挥课堂提问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策略
  
  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个环节,来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问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正如斯特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提问会像磁铁一样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精力牢牢地深入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西方著名的学者德加默认为教师的教学是“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对于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对学生提问,可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以发挥课堂提问的巨大作用。
  一、立足学情——以学生和书本为出发点,精心设问
  为了收到提问的良好效果,教师要在提问之前,精心设计问题,要在课本重难点、具有启发意义的内容处设问,也可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来提问,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尽量深入浅出地将课本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以关键的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授《醇》这一课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状态。基于学生已对乙醇非常熟悉,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喝多了酒会醉吗?”预设到学生会回答酒精的麻醉作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因为酒精有麻醉作用,那我们打针时用棉球擦过针眼之后为什么会很疼呢?”通过类似的问题将学生的胃口吊足,利于之后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循序渐进——问题设计由浅入深、难易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的,像化学这样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在学习中更是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所以在整堂课的提问中,教师要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原则。课堂上,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受挫;如果过于简单,就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果难易程度毫无逻辑,就会使学生的思考出现混乱。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规律和心理情况来设计问题机构,使课堂的问题按照逻辑顺序,由简入难,由点到面。我在进行化学教学中,一般会将整堂课的知识点细化成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诱导,最终引领学生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化学情境,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相机而动——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
  要取得提问的效果,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提问时间。学者李冲锋提出课堂七大提问时机:学生自读前;学生自读后;学生思维停滞时;学生没有疑问时;学生私下议论时;课堂气氛陷入沉闷时;结课时。除了李冲锋先生提到的这七个时机,我还想补充一个时机:刚上课时。因为此时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采用复习上节课知识点的方式可让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达到温习旧知识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在进行化学教学中,我有时会在刚上课时要求学生回答上一节课教学中提到的化学反应分子式等问题,让学生立刻进入化学学习状态。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拘泥理论,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进入学习高潮时适时提问,此时的提问会让学生迅速接受知识,缩短理解运用的时间。
  四、适时诱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高中化学是一门需要学生深入理性思维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进行启发式的诱导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想象,深入思考,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的回答并不完全正确的时候,或者教师发问后学生没有反应的时候,我就会将原来问题用另一种更加浅显易懂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或者降低问题的难度,以启发性的线索来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答案。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还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普遍出现的错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错误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错误的原因,以错误入手,发现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策略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不断丰富、发展的,希望本文能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得更多的教师来关注并优化课堂提问策略,发挥提问对增强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淑珍主编.教学技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1.
  [2]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2-103.
  [3]章世倩.谈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7,VOL12,(3).
  [4]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5]付道春.教育技术行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