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1-12-29 00:00:00张文强
考试周刊 2011年82期


  摘 要: 非智力因素作为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一种手段,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定条件下,它决定化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主要取决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程度。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实践清楚地证明。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主要取决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程度,化学教学作为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一种手段,必然受到非智力因素的重大影响。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是决定化学教学成败的关键。现我仅就它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谈谈看法。
  一、非智力因素与化学效果是统一的
  教师的教学欲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方面着手,了解学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具备适合学习化学的心理素质,如果对化学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即使智力很好,也可能学不好化学。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如: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对学习的情感等。现把我带的高一(11)班70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做以下几项简单调查分析:(表中按学生化学成绩分为三类,70分以上为甲类,60—70分为乙类,60分以下为丙类)
  对此表的科学与否,暂且不论,只是希望从上述统计数值能粗浅地表明非智力因素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材料表明,多数成绩好的学生对化学都有明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等,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同。正如科学研究所表明的:动机、兴趣等方面心理素质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二、非智力因素与化学教学的关系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上就像没有动力的机车,其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学习动机的引发,无疑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化学知识、现代化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很有帮助,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旦产生了学习动机,就对学习效果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高尔基曾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好化学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单从情趣出发当然是不可靠的,化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很枯燥乏味的,如:学习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等,有较大的难度,从而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解决。这就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勇气来战胜困难,才能达到目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理想是美好的,没有意志做后盾是无法实现的。有调查表明,高年级男女学生成绩有差别,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男生的非智力因素普遍优于女生。很多资料证实,科学家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重要原因是他们有惊人的毅力。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对增强教学效果会大有帮助。
  了解化学学科特点,为我们综合开发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能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发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可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不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非智力因素转化后进生
  有的学生成绩很差,但智力并不差。对于这类学生,巧妙地利用非智力因素,不仅在教学方面,而且在学生思品教育方面也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所带的高一(1)班,有个“双差生”,是有名的“调皮大王”,不守纪律,受过处分。他当初对化学这门学科并不在意。一次演示实验时(钠的性质),我发现他比平时注意听讲了,于是让他与其他两位同学都参与了实验操作,最后只有他操作比较成功,他显得异常兴奋。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慢慢爱上了化学,不但能认真地上好化学课,而且对化学老师特别敬重,化学成绩逐步提高。在高一(11)班也有这样一个学生,论智力在班里是公认的“小聪明”,可成绩一直在下等水平。为了转化这位后进生,我没有采用加时补课的方法,而是平时随便交谈,给他讲了许多化学方面的小故事、小实验。同时有意识地讲些化学家们的巨大贡献,为人类带来的效益,时间长了,他慢慢领悟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后来,他爱谈化学方面的话题了,如新闻或报刊上有什么化学科技成果了等。化学课上他也逐渐专心听讲了,化学成绩明显提高,在期末化学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代替人的智力,但它密切参与人的智力活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对教学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智优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好,相反成绩好的学生也并非都是智优的学生。这就是说,人都有自己和别人意想不到的潜力,但不一定都能有惊人的成果,关键在于对它发掘的程度。在此,非智力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必定会受到应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