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地理课堂的构建

2011-12-29 00:00:00王贤忠
考试周刊 2011年82期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构建探究性地理课堂的一些策略,教师要创设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营造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强化知识的延伸和迁移。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探究性地理课堂 构建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引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验研究过程。现行的几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有适合于探究性教学的内容。我现以鲁教版《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为例谈谈构建探究性地理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问题让学生探究。例如在学习洋流部分时,上课伊始我给出了两则材料,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引入本课重点知识洋流的分布和洋流的影响。
  (趣味性)材料1: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这一有趣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挑战性)材料2:一位旅行家在一个岛屿上看到了令他惊诧不已的景象——岛屿上生活着企鹅,而这个岛屿并不是在南极,而是在赤道附近。这个岛屿属于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一部分。在南美洲西部、太平洋东部的科隆群岛位于赤道两侧,照理应该是高温多雨、植物繁茂的地方,然而这里却低温干燥、植物稀少,岛上不见热带丛林,而荒漠植物比比皆是。请问这是为什么?
  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地理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比较,需要更充足的时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参与新知的探索。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具有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例如:学习洋流分布规律时,我作了如下设计(想一想,画一画,图略):
  1.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世界大洋环流模式图;
  2.根据洋流模式图,画出世界洋流实际分布图;
  3.根据渔场的形成规律,画出四大渔场的位置。
  三、营造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更使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分析航海与洋流的关系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自主探究: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洋流对的影响:顺流——,逆流——
  分组合作:“做一做”
  欧洲历史上的奴隶贸易,多采取三角航程。出程:由欧洲西部沿海港口至几内亚湾沿岸,依靠东北信风,顺南下;归程:从非洲几内亚湾,顺、到美洲,再顺和中纬西风返回欧洲。
  四、引导学生动手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艰辛,却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同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洋流分布规律时,在画完洋流模式图后,我作了如下设计:
  归纳: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3.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
  五、强化知识的延伸和迁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可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例如课堂结尾我作了如下设计:
  知识拓展:用所学洋流知识解释下列现象: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随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而产生核泄漏,在最初其排放的污水对东亚及我国几乎无影响,请运用所学洋流知识解释其原因。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需要教师构建问题的策略,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真实性和现实性、开放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