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探究

2011-12-29 00:00:00蒋腾
考试周刊 2011年82期


  摘 要: 本文针对初中体育有效教学作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并提出了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有效教学 内涵 实施策略
  
  有效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科教学,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课改方向,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现介绍如下,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比较丰富,从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出发,综合研究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本质包含:价值性;是否符合学生需要;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若使学生在校所学对其个人生活或社会大众不具价值,甚至反而危害个人和社会,则教学将不具意义”。一些不符合学生真正需要的体育教学目标将使体育课变成“表演课”。公开课上,体育教师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而进行讲课便说明了这一点。
  2.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
  3.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新课程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也更全面,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鼓励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维持秩序,二是促进学习。教师通过对课堂常规的要求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调整课堂管理措施及手段,适时解决新问题,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从而使教学活动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之中,由此促使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效果。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如:“上课师生问好,下课师生再见”“体育委员集合整队”等,要求学生做到遵守并良好执行,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同时锻炼学生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意识。课堂违规行为,如:不按照教师的提醒去做对自己和他人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尤其像单、双杠等器械类运动,教师应即时予以发现并指导纠正,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坚持新课改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或发展。体育新课程教学有没有“效”,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仅包括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建课堂文化。
  2.正确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实践有效的基本保证。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思路应是清晰的,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定不宜过细,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3.遵循教学有效性要求,合理设计精心准备教学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所增加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指定与选择后,还应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使教学成为有效的。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所设计内容的作用,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4.提高自身教学技术水平,正确示范和规范动作。传授即指体育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运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应注意传递内容的效率,注意时间和讲解内容的分配。教师在短时间内讲解过多的内容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影响讲授效率。教师正确合理地运用动作技术示范方法会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如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示范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师的指导。教师可运用集体指导、单独指导、巡回指导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错误纠正。
  5.通过激励和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值花季雨季的青年学生对自己前途的想象是积极的。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学生对前途充满希望,就会富有生气,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总之,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坚持体育为了健康,回归到体育教学的本质,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邵陈标.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5.
  [2]吕宪军,王延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