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1-12-29 00:00:00钱明飞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摘要: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的现象。不让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这一切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习惯,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做任何事情都贵在一个“恒”字。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会学习的乐趣,把学会学习当成是内心的需要,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好的习惯,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学会倾听;学会阅读;学会提问
  
  我们到底该如何教学生?布鲁纳提出:“学习不但把我们带到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在继续前进时更容易。”而文化素养、数学精神更多的是内隐的,如何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是通过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坚守教给学生学会学习。
  一、让学生学会倾听
  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数学课堂,思考数学课堂的价值所在。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是掌握知识还是经历过程?这就需要以倾听为基础。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在相互倾听中,学生明白了对于同一个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激发彼此的灵感,从而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与互助。
  新课程实施后,走进类似我们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课堂,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虽然“两手放平坐端正”,表现出很认真听的样子,可问他们对刚才老师或同学的发言有什么看法时,他们会惊慌失措,不知从何谈起。这种状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与提高是极其不利的,且无法养成谦虚务实的求学态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可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对于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1. 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别人说别人的吧,与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应该告诉学生:上课认真听,这是对老师的尊重,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上课认真听”,除了听老师讲课,还要学会听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发言的时候,要一边听,一边想,从同学的发言中,可以获得新知识,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2. 细化要求,学会倾听
  “上课要认真听讲”,这是我们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醒学生时说的话,这句话细细想来,似乎有点模糊,学生听起来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到认真听。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和别人抢话,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三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能够指出,并发表自己的新见解。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3. 鼓励学生,主动倾听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由此可见“激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平时在我的课堂上,我从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如“这位同学多么注意倾听啊,人家的大脑一定会变成电脑”“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可真帮了他的大忙”。一句句赞扬,一个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直入学生的心田,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在你的表扬声中逐渐学会倾听。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前,数学阅读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有效参与数学学习呢?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实践与探索:
  1. 传授数学阅读技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把握新教材,通过纵向梳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和题目要求等,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细嚼慢咽”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
  2. 调控数学阅读行为
  在阅读学习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相互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在阅读中如果学生对阅读内容望而生畏,缺乏质疑,久而久之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斗志。此时教师就应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独立解决疑难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建立起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 挖掘数学阅读内涵
  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通过阅读数学的指导,学生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能将原有知识融会贯通,提炼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成精练的内容,获得学习再创造的体验过程,增强数学学习能力。通过数学阅读我们可以挖掘以下一些数学思想:(1)化归思想,就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2)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3)变换思想,就是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思想。(4)组合思想,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组,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一一求解。
  三、让学生学会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实,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当今社会最需要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就在于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具有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就不能善于思考,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即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要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
  2. 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动手操作、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更不要隐瞒,要让学生分析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问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沈晓鸿.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教学月刊,2007(12).
  (乐清市蒲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