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郭浩鹏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和创新能力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如何培养这种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可靠的保证。以情乐学,营造创新学习的愉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创新的灵感。教师的语言要和谐可亲、自然幽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等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景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外,还有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他需要打破教室的活动空间,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到银行访问,学会计算利息;让学生去商场调查,学会统计商品的销售情况等。向多媒体教学延伸,让学生在电脑里演示动态几何,从网络中获取最新信息。这种空间的开放,即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前进教育的必然走向。
   三、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要善于脱离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思维的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变、一题多串、一题多用、一题多解(证)、一空多填、一图多画等训练,都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激发猜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捷性,能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做出结论。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式,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宁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