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见

2011-12-29 00:00:00张艳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步伐,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三)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探索问题来引入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