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化的真义

2011-12-29 00:00:00闫合作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要生活化,并不是将生活中的事例用于教材上的题目,而是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学习。
  《学记》中有一段话,谈教育必须生活化,这样学生才能乐学,才能学好。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时教必有正业”是说在该教育时必须有应该学习的课程。“退息必有居学”是说学生放学、游玩时也要有生活化的学习,“居学”就是生活化地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而教育的方法就是把知识还原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否则,只是课堂传授知识,只能叫教学而不能叫教育。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缦,本意为没有花纹的丝织品。操缦,指摆弄丝线,以提高对琴弦的感受,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在生活中,任何东西都可以发声,经常摆弄有利于学习音乐。没有事的时候经常动动手指,把练琴生活化,不仅是乐趣,而且有利于学会弹琴。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唐代大学士孔颖达解释说:“博,广也。依,谓依倚也,谓依附譬喻也。若欲学诗,先依倚广博譬喻。若不学广博譬喻,则不能安善其诗,以诗譬喻故也。”写诗多用譬喻,这些手法,人们在生活中说话就要经常应用,不能只是语文课上才学习、应用。只有在生活中时时应用,才能在写诗作文时运用自如。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杂服指平时的穿着衣饰、洒扫应对等,如果日常生活细节做不好,就不能学好礼。培养孩子懂礼貌,不是靠道德说教,而是靠生活细节。在生活细节中要求孩子做好应该做的事,就是最好的礼仪道德教育。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喜欢。不喜欢那种技艺,就不会高兴地学习。这种理解很肤浅,不喜欢自然不会乐学。另一种理解是掌握应用,“兴艺”就是变成技能。不能把学习的知识生活化,变成学生的能力,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知识不是目的,通过学习知识而掌握技能应用于生活才是目的。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最好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而是在不经意间,在工作中,在休息中,在游玩中。如果在任何生活环节中,学生时时都在学习,那么学生就可以“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知识不是力量,只有知识被应用才有力量;知识是无用的,只有被应用才会有用。当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在课堂、在学校,而是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时,“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学生在没有老师、没有同学的监督下,也能自觉地践行自己学到的准则,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课内学的是正业,课外就要“居学”——生活化地学习。而现在的教育却是课内课外都学正业,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放学后还要进行这些知识的练习。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家庭作业对巩固孩子的知识有多大作用?微乎其微。家庭不是写作业的良好场所,过多的作业反而容易使孩子养成马虎、不专心等坏毛病。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敬是敬学,孙是敬业。“务时敏”是务必要依时而做。根据时间、时机而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进修成功,学有所成。《尚书·兑命》说的正是教育要生活化,在不同时间让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穿衣是学习,吃饭是学习,玩耍也是学习。
  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是减少学习,而是把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吃喝玩乐中学习,让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也能保持生活化的学习,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