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相对于其他学科,体育学科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一、自导自演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达到目的→活动形式→胜负规则→场地、器材、时间→裁判安排,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
二、优化互补法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种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后,学生就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棒+海绵球=棒球等。
三、提高拓展法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握《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后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四、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两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五、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我们不能用某一个学生创新过程的典型事例来刻画其他学生创新过程,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每一个学生创新过程与他的创新态度、创新技能、创新思维的分布有关。
每一个创新过程都是一个特殊的过程,随着体育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方法也必定会有新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思想,鼓励参与,要求创造,充分发掘主动积极性,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遵化市堡子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