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画鉴赏能力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顾灿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忽视了儿童画鉴赏知识的学习,使美术教育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现脱节。为加强学生的职业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儿童画鉴赏能力,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从三个方面鉴赏儿童画,以帮助学生理解儿童作品,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改进美术活动观,正确指导和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
  关键词:专业学生;儿童画;培养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美术在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在晚年参观儿童画展时深深感慨:“当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是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学会画得像他们一样。”的确,孩子们在许多方面的发展都常让成人感到吃惊。在孩子们的画中,最让成人感动的就是孩子们的天性。作为一名专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师范学校的教师来说,我常常思考:如何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懂得合理的开展美术活动,发展儿童思维,避免 “成人化”?我发现提高学生对儿童画的鉴赏能力是关键。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前,只看到课本里的儿童画范例,对真正的儿童作品接触太少,学生们在美术课堂里比较重视素描、色彩和手工等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儿童画鉴赏知识的掌握,实习时对可能出现的儿童画效果没有预想,造成了在工作中规范和指导儿童参照某个模式绘画,对儿童作品不能作出正确评价,美术教育不能适应儿童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我提出该专业的学生在校美术课程里,不能只学习绘画技巧,必须重视儿童作品鉴赏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将来指导儿童绘画的实施者,必须有一双懂得欣赏儿童作品的眼睛。具备儿童绘画作品的鉴赏力,是一名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美术素养和职业能力。怎样正确鉴赏儿童作品呢?在美术课程里我广泛收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儿童作品,组织学生参观儿童画展,深入幼儿教学基地,从多种途径接触儿童画,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对儿童画的鉴赏:
  一、优秀的美术作品是儿童生活的再现
  评价一幅儿童画,首先要看画面内容是否把儿童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在画面中是否流露出儿童的心声,作品是否是反映儿童真实的生活。例如我听过一节实习生的美术课,要求孩子们画天安门,结果孩子画的都是一个样子的天安门城楼,画面没新意,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说:没去见过天安门,书上就是这么画的。但是另一名实习生换一个主题,让孩子们画“逛超市”,孩子们想象出很多的内容:超市里小推车像小火车,一排排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被排列出好看的图案……可见,只有画孩子们熟知的事物,才能使儿童的绘画内容更加充实、饱满,更加生动。让儿童回忆生活经验,或生活中最感兴趣或生活圈子最喜欢的人和事物,以绘画方式表现出来,是儿童生活中的观念和印象的复现。我们的幼儿教师要善于提示儿童去描绘具体的生活,逐渐使孩子们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是培养想象力的基础。
  在日常经验的积累下,想象力能被激发出来。虽然想象中的形象似乎是我们从未感知过的,有些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形象,但实际上很多想象的形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作用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整个幼儿阶段,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能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首先要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例如,一名6岁男孩画《未来城市》,他画的房子和房子之间不是马路而是电梯,他解释说以后汽车都在电梯上行走,这样就不用烧汽油了,既节省能源,又环保。这种将生活的表象再创造出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一个再造想象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的。幼儿教师要懂得指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画、意愿画训练,鼓励儿童表现出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表现出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内容,不断提高幼儿再造想象,从而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这样,在优秀的儿童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儿童的生活,更能看到儿童活跃的想象力。
  二、优秀美术作品体现幼儿的情感体验
  儿童绘画能表现出孩子的一种自我思想,在作品中反映出他与周围事物的情感关系和变化,从中体验他的经历和感受,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回想我们已知的人类早期艺术,例如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学习过艺术技法,但是却能用情感与生命,表达出永恒的艺术。一个人在童年的绘画与之非常相似(如儿童早期画的人物和太阳与早期人类绘画中的蝌蚪人、太阳符号极其相似)。在创作《我的一家》时,4岁的邹佳明小朋友,就指着他的画告诉我,我画的是:我想吃冰激凌,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她答应了,但是爸爸却瞪着眼睛竖起了头发,他不同意。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几个简单的蝌蚪人造型,但是却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情绪,这是一种多么生动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儿童画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儿童画能否较好地表达和抒发他们的情感,是否有明确的主题或情节,有情感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
  教师对儿童作品作出评价前,要尊重幼儿,不要急于对幼儿的作品作出好或坏的简单评价,应照顾幼儿在受到评价后的情感变化,让幼儿先说说自己的画。这一方面能让教师更加理解幼儿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许孩子们画中的事物不符合客观真实,绘画技能还相当拙劣,形象不规则,构图不合理或画面不整洁,但是我们都不能任意地否定,听听孩子们的话,更能使教师理解孩子、面向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待他们的画,读懂画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多进行纵向比较,留心幼儿的微小进步,不能只看眼前的作品结果,忽视幼儿绘画能力前后的差异,要对幼儿给予细心的鼓励和具体化的指导。对于那些很少受到成人肯定的孩子,更应该多关注、多观察、多表扬,因为教师的感情投入能使孩子树立更多的自信心,增强绘画的兴趣。
  三、优秀美术作品的组织形式体现儿童思维
  儿童对物体的观察过程常常是以视觉为主,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共同进行。一个5岁儿童画《花瓶》,他问教师:“我能不能到桌子前去看看呀!”教师答应了。他跑上去摸了摸花瓶,又前前后后地围着花瓶看了几圈,接着又问教师:“花好香呀,我能不能加上几只蝴蝶呀?”教师说可以。于是孩子在画面中画了一个大大的花瓶,用纷乱的线条涂在花瓶里,接着又画了几种颜色的花,有的花朵在前面,有的花朵在后面,还加上几只飞来的蝴蝶。在这幅画中,虽然造型不太准确,线条不均匀,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已经学会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有顺序地观察,并且大胆地表现,画面线条朴实,色彩鲜艳,仍然可以评价为一幅优秀的儿童画。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组织幼儿用多渠道、多感官的形式,参与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对被观察物体形成知觉和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指导绘画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把画画当成游戏,游戏要具有吸引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绘画兴趣,保证幼儿绘画的过程是愉悦的,绘画的学习方法不一味模仿成人范画。在涂鸦阶段不限制幼儿绘画的随意性,尽管涂鸦画还缺少事先的计划和意识,但是儿童利用这种涂鸦创造出了一个“存在”痕迹,儿童拿着笔,手不随眼睛的注视来运动,所产生的意外痕迹是不具有什么图画意义的,可不论图画出现的是否有意义,只要一旦出现,孩子就会因此感到兴奋和骄傲。不限制幼儿涂鸦时期绘画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限制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在儿童画的提高阶段,要让克服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机械模仿,并鼓励幼儿打破固有的绘画模式,表现出不同面貌和个性特点。例如儿童作品《妈妈》,小男孩第一次尝试用刮蜡画的方法把妈妈的头发用了很多夸张的曲线画成一个酷似鸟窝的造型,既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又有童趣。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画也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要具备主动探索、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不断摸索教法,熟悉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用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幼儿教师要不断探索新材料、新用法,并且努力让儿童尝试不同绘画的效果,感受曲直、长短、粗细、软硬、锐钝、强弱、缓急、疏密等各种形态的线,实践各种画面的组织方法,让孩子们体会新奇,积累绘画经验,使美术作品形式更加丰富。
  随着国家、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培养幼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幼儿的素质教育,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使我们的教育更有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