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评价手段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011-12-29 00:00:00李云香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还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更新理念,立足过程,发掘潜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或者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2. 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这时候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此时我会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放下老师的架子,做到少“讲”多“听”。这样,就会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3. 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并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1.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
  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学中我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我则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 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在教学中,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 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记录学生的成长,认真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些不仅记载了学生的点点滴滴,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我注意实施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重拾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
  三、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
  2. 落实“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评价的目标上,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瓦房店市东岗辽核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