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2011-12-29 00:00:00钟影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获得美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情境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创设所需情境。既然情境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呢?那就应当既设“境”又融“情”,只有二者恰到好处地融合,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我认为创设语文课堂情境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语,领入作品情景
  导语,即语文课文教学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中。在讲授散文、诗歌等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应饱含深情,娓娓道来,以诗化的语言感染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出一种情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如我在讲授《故都的秋》一课时就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一直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无限的情思。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写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他读到的是壮丽;柳永在秋中徘徊,写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他读到的是凄苦。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是一首歌,忧伤而悲凉。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来体味这故都的秋吧!”通过这一导语的引入,学生会兴趣大增,迫不急待地打开书,去体会秋的情景。在讲授名家名篇的经典之作时,可以利用背景知识激发兴趣,设计导语。如我在讲授《诗经》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诗歌的情景中,去领会作品的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好的提问,能够创造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说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激疑设问,然后又巧妙释疑答问,一环扣一环,环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在解疑答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然,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使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全文的结构,值得探索,而且本文的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与其他文章有别,因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找到准确的答案,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并且争论一番才能辨明。又如我在讲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课时,就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学生阅读了这篇精彩的驳论文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又是怎样进行驳斥的?本文所确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样,这些问题会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活动情境,调动主体参与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安排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实践体验,增强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在活动中显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这样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都是很好的方法。分角色朗读,可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声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语言的泼辣、林黛玉语言的柔弱小心、贾宝玉见林黛玉时语言的直白等,使各个角色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还可以通过直接表演的方法,如在讲解《雷雨》《茶馆》等课文时,这些方法都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调动主体参与,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在创设活动情境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并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实践促学习,以实践促发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活动,争取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创设直观情境,感受课文意境
  直观情境指可以让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直接去感知的情境。而感知就是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转化为信息而进入人们的大脑。摄取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感知,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记忆。这些直观的方法包括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作场景和氛围会使人们感受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授《明湖居听书》一课,在巩固练习时引入旋律鲜明的音乐让学生们来体验、来联想、来写作,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又培养了写作技能。又如讲授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花了许多口舌去介绍“景泰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还不如拿一个景泰蓝的茶杯给学生展示一下“这就是景泰蓝”,在讲到景泰蓝制作过程的几道工序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一目了然了。感受直观情境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它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再如讲授话剧《雷雨》等课文时,可先简介人物,再看影片,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改变了“注入式”教学和单一“听分析”的状态。情境教学法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智能、情感、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