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2011-12-29 00:00:00蒋自强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更适应于学生的高校学习。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大胆取舍教材;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大胆重组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大胆优化教学资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着眼于课程实施的资源,它不是以教科书文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而是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它强调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抉择过程。
  一、找准学生思维的亮点,大胆取舍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分析自己的教育对象,知道他们对哪部分知识更了解,找准他们思维的亮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去认知新的知识。
  1. 根据城乡差异取舍教材资源
  比如,农村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更为了解,在使用教材文本中的资源时,就可以大胆舍弃学生对城市不甚了解的部分,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关于农村部分的资源。
  2. 根据地域差异取舍教材资源
  东部沿海学校与西部内陆学校的学生,南方与北方的学生,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在使用教材资源时,也必须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对教材资源作相应的取舍。
  二、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大胆补充外部信息
  注意是初中生心理活动中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对于有兴趣的活动,学生能集中注意乐意参加,置身于活动之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相反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学生很难集中注意,有的表现出漫不经心,也有的甚至毫无顾忌地拒绝。这正是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补充外部信息资源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从而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补充的外部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几大方面:
  1. 来自于生活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搜取资源,会因所使用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经历或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有亲切感,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 与时代并行
  列举的材料中所反映的事实,应尽量是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事。这样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3. 具有典型性
  补充的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应是比较典型的,能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 地方特点性
  本地与外地的材料,尽量取本地的;国内与国外的材料,尽量取国内的。因为本地的或是本国的材料学生更熟悉,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出发点基础之上的。
  三、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大胆重组教学资源
  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进行的思维。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性,以严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表达受到人们的青睐,便于人们理解。
  1.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
  比如人教版2002年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中的1~3课内容,从形式上看较散,学生难以理清思路。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是什么”,教材内容包括“关于规则的故事”。其次,利用教材中已有材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教材内容包括“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再次,很自然地过渡到“怎么办”,教材内容包括“在规则中自由成长”“在生活中运用规则”。这样以规则专题的形式,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把教材内容组合起来,而不是分“课”来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到“规则”的学习中。
  2. 按“大前题”——“小前题”——“结论”三段论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
  比如,在讲消费问题时,先确定大前题“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教材内容包括“生活从哪里开始”,再确定小前题“合理的消费方式”,教材内容包括“合理的购物方式”“时尚与未来”,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该怎样正确消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 按“材料”——“结论”的归纳思维方式或“结论”——“材料”的演绎思维方式来组合教学资源
  四、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大胆优化教学资源
  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所进行的思维。思维的任务和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用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对“呆板”的“死”的文本材料,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形式上的改造,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必然更有利于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电脑的功能,把教材上的文本资料制作成动态的表格或漫画等,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与材料内容形式相符的音乐
  这样能使材料更直观、更简洁,让学生能更直接、更方便地认识材料、体验材料。比如,牛奶的生产“旅程”(人教版2002年,七年级下第65页)六幅画面简明再现了牛奶的生产“旅程”,笔者在教学中把这六幅画面利用电脑技术制作成动态的画面,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很快就体会到“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观点。
  2. 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引进一些音像资料,包括学生自己拍摄的生活剪影等
  比如在《沟通与理解》一目(人教版2002年,七年级下第11页)的教学中,笔者曾征得一位学生的同意,选取了他妈妈生日时拍摄下来的录像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这段录像既有生动的画面,又有优美的音乐,更主要的里面还有他们自己的同班同学,学生们兴奋极了。很多学生当时就表示,等父母生日时,自己也要好好地为他们庆祝一下。这其实也就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符合浙江省提出的轻负高效的要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不断地优化和整合,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新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历史与社
   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