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启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所研究的领域涉猎众多。本文针对梁启超的德育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其德育思想形成的原因、背景及内容,目的是想通过对梁启超德育思想的研究,发掘其中可以为我国当代德育作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德育;公德;私德
一、梁启超德育思想的背景及理论来源
1. “过渡时代”唤醒新民具有“公德”
梁启超出生于晚清,当时的社会现状一方面是中国传统道德堕落、社会腐化、经济破坏;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入侵。内外矛盾的双重夹击,使得中国的命运在夹缝中寻找生机。在国家、民族处于动荡和变化的“过渡时代”,引起一批国人对国家现状进行反思。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德育思想。
2. “公德利群、私德修身”的哲学渊源
梁启超的德育思想体系是以心力观为基础的。主要吸收了王阳明和龚自珍的心力思想。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克去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之本来面目。梁启超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观点,认为“境者,心造也。一切物镜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在《余之死生观》中,梁启超说:“全世界人类心理所造成;一社会者,一社会人之心理所造成;个人者,又个人之心理所造成也。”梁启超将“心”看做是宇宙的根本,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心力决定物质,心力决定社会,心力决定一切。
龚自珍对心力的阐述是:“心无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梁启超在宣扬龚自珍的心力说的同时作了发挥,他认为心力在于人的灵感,而灵感在于至诚。在梁启超看来,“心”即是因,人们总是在心的驱使下去创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使环境有所改变。不仅自然界的物境之物是“心”造之物,人类社会和人类的历史同样是“心”造之物。在心的驱使下能产生怎样的“境”,则是由于人的灵感和热情的程度来决定的。
3. “公德利群、私德修身”的文化来源
(1)“萃厉本所有”,吸收中华传统德育的精华。梁启超这位“教化之儒”的子孙,他的思想在以下方面反映他的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其一,梁启超身为一个“士”和中国的知识分子,他始终心系祖国的命运、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无论他以何种方式,都不曾改变他爱国的忠心。
其二,梁启超的德育思想很多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哲学观上,直接来源于宋代心性学说和吸收了清代龚自珍的思想;而对人生哲学,梁启超关注健全人格的培养,主张儒家的“智、仁、勇”三大德,要求知行合一。他的变法思想直接来源于《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群”思想是梁启超集体观的核心内容,得益于康有为。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的事实,奴性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梁启超提出国民性改造的实施方案,并构想了新民德的内容,为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提出素质要求,所有这些都是梁启超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批判分析后所作的思考。
(2)“采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