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概是一九八三年吧,湖口县城兴起了个锣鼓班子。
锣鼓班子不干别的,是专为抬棺材出丧敲打送行的。
锣鼓班子八个人,双副锣钹占了四人,再配上小锣、马锣,一个打鼓佬、一个推鼓的,刚好八仙桌一桌人。班子的人不多,气势却最大,是送丧队伍中唯一的响器班子。
出丧又叫游丧。湖口县城的街从西门到东门有三里路长,游丧是要走通街的。从鞭炮响棺材起肩,锣鼓先是缓缓起音,鼓点子不快不慢,锣钹合拍按节,稳重低沉,全踩着抬棺材的八仙走步的节奏。使所有送丧人的脚步都有些沉重、凝滞,一下子就把整个出丧活动的悲哀气氛把握住了。鼓声再慢慢响来,略有变化,时轻时重,时徐时疾,时而沉闷,时而激越,全凭着一对鼓槌儿打出。那些对锣、双钹、小锣、马锣,都紧随着鼓点,看鼓下鏊,变换着各种锣鼓经。锣鼓又对整个队伍起着指挥、控制全局的作用。到了该打回龙的时候,锣鼓就急了、密了:“抢抢抢抢抢抢抢……”,抬棺材的八仙就大声发喊:“噫……唿唿唿……”。到了人多地方。锣鼓声就轻了、缓了:“光你丧气,光你丧气……”那些哭的女人们知道是该她们施展哭、号、嚎、唤、数招数的时候,就一齐扯起喉咙放声地闹了起来。一口气哭完,该歇会儿的时候,那锣鼓声就立即跟上大响起来,弥补她们闹后的空隙,使队伍不冷场。当街有人放鞭炮吊祭时,在“噼里啪啦”的娴气中。锣鼓也就自然地借此机会偷懒歇息会儿,只有一下无一下地打起了“长槌”:“东当当、西当当、东当当、西当当……”有张有弛。始终把握住出丧队伍的节奏和情感。
这一套锣鼓打得是有声有色,还有个看头。打鼓佬走在正中,前面两面大锣,后面两副响钹。左右是小锣马锣,都是六十多岁的老头。打鼓佬银须白发,背直腰挺,双手舞动两个白木鼓槌从容不迫地打来,快起来两臂不见动,只是手腕频抖,把两个鼓槌条子抖成两条白线;慢起来一手条子压鼓面一手轻松慢敲。两个打大锣的一般瘦长,背微驼腰微躬,右手挥打锣槌朝着锣面中心圆点横摆直扫。两个合鏊钹的却是一般矮胖,两手抱钹,左低右高,好像两个铜钹有吸引力似的。刚一拉开它就又合上了。左边打小锣的,左手吊起小铜锣在胸前,右手捏一柄竹签,三指一动,“当当当”地响个不停。右边打马锣的马锣是托在手上打的,“嘡嘡”两声,忽而往空中一抛,丢起个四、五尺高,滴溜溜地旋转,落下来时,左手一抓,右手的槌棍儿朝着锣面上“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