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当前媒介传播中亟待研究并施行的一个新课题,是提高受众媒介接受品位,确保媒介对社会建设呈良性影响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研究并提出可行之策。
关键词:媒介素养 教育 措施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步加快之后,传统相对单一、同质的媒介内容,正被越来越多样的媒介形式和内容所替代。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以电视、网络、报刊为代表的强势媒介所形成的大众传媒,大量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使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媒介在为人们提供纷繁复杂的时尚信息和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诸如杨丽娟事件、张悟本神话、药家鑫案等媒介信息,色情、暴力、物欲等糟粕更让受众是非不分、真假莫辨。随着政府对媒介环境重拳出击,综合整治之后,媒介负面宣传效应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单一管治的措施对于根治相对复杂的媒介环境仍难奏特效。而面向受众普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其在具有必备媒介素养的基础上,自觉地成为媒介信息的积极使用者、过滤者,既是避免受众陷入病态的媒介环境的良策,也是降低媒介语境对于政治教育效果的干扰的可行之举。
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欧美,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在媒介信息面前不盲从,使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自觉抵制媒介的负面效应,能够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受众对媒介的有效利用能力,提高受众作为媒体消费者的意识,适时、适量、适度地接触媒介,管理自己媒介消费的动机、时间和情绪,做理性的媒介消费者。
虽然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经百年,但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初创阶段,未能从书宅走向现实,满足于理论的移植、模式的照搬等,符合中国国情、教育体制、媒介环境特色的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举措未能有效开展。现阶段,我国应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开展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为受众建立起抵制负面信息的屏障,改善受众对媒介的盲从与依附,从而降低现有多元媒介语境对于政治教育效果的干扰。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已经较为确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教育受众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功能;教育受众辨别媒介“拟态环境”与客观世界的差异;教育受众对自我的媒介行为认识、管理和分析,能够结合自我需求,科学选择媒介的能力,并具有批判媒介信息的自主意识,进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
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模式各有不同,我国的媒介教育需要自己的语境和对策。结合我国媒介的生产、经营乃至整个外部生存环境,本文提出以下本土化的措施: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走通识教育之路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阶段教育,而是整体教育。由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受众,选择面临的媒介环境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为此,我们提出应当将其作为通识教育、全民教育、终生教育来推行的根本之举措,目光长远且循序渐进,打通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隔阂,以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体系来齐抓共管,分别确立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同时使几个教育阶段有机地衔接并形成呼应之势,每个教育阶段均设立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的目标体系,既有的放矢,又统筹安排,以确保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渐进性。
建立规范有序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规范有序的教育体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显然需要教育管理等部门的大力参与和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立应该区分受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的教育,下面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将中小学作为我国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中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对媒介的区分、辨别能力弱,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会使之受益终身。同时,他们也极有可能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新生力量。中小学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设置,各教育单位可以参考自身的师资条件,结合自身办学能力,灵活选择是采用独立课程的模式,还是独立课程与课程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重心上,低龄班级以区分“拟态环境”不同于客观世界为主,中高班级以认识乃至批叛接受媒介信息为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平衡,此举措可在我国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试行。
其次,将高校作为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条件下,我国缺乏效仿发达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广泛列入基础教育的社会土壤,因此把高校作为启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阵地,将是一条简便易行之路。特别是师范院校,兼负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师资队伍的重任,我们可以在师范院校中试行开展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以带动全国范围内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和普及。
再者,积极鼓励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和创新。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后,教育部可鼓励各校依托自身开设媒介素养相应课程,并可结合实际开展课程改革,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如特邀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编写媒介素养相关教材,联系专业媒体入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启蒙活动,邀请媒体对学生进行实时教育等,使得学生对于媒介有着更为直观和鲜明的了解等。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机制
我们还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估标准,以评估机制定期运行确保取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丰硕成果。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机制三级框架体系或许可资借鉴。①英国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学生评价分为三级框架体系:处于最上一级的是国家公开考试和国家测试,主要来检验每一阶段(一般至少为半个学年)学生的收获,考试标准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级别,国家考试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在我国这相当于全国统一考试,如果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该层面,作为阶段教育结束时的学业成就测试,那么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就会得到大幅提高,不过这一级更适用于媒介素养教育成熟阶段而不是起步阶段;处于中级的是教师所实施的评价,包括学年末学校考试和教师的平时测试,即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连续的评估和记录。这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经常使用,用在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中应该是轻车熟路,但要在测试方式和题目内容上下工夫;处于最下一级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这类评价可以在教育情景中的任何时候发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渗透于教学与学习的各个环节。
发挥媒介从业人员以及媒介自身开展素养教育的优势
媒介从业人员,是世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日常的采编工作,既构成大众媒体的主体活动,又是形成传播活动的第一步。媒介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贫乏必将危害到媒介环境自身。媒介从业人员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将极大地带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素质的提高。既能向公众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幕知识,又可提供实践机会。与课堂教学相比,媒体宣传具有直观、形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公众参与其中。
政府推动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
“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问题,乃是媒体、政府和大众三种力量的微妙平衡关系。”②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
目前除了为数颇少的几个国家外,许多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得到官方扶持,主要由民间团体、私人机构或个别研究者进行推广。不少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现实问题。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完全可以设立专职或兼职机构负责牵头,统筹指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并对其开展情况进行宏观上的指导,以确保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开展。如通过立法、财政拨款等方式,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给予大力支持;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保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展开,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指导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课程构建;甚至积极与国外相关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单位合作,以确立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短期集训、民间组织推广、家庭协作等形式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辅助手段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推广是许多国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③短期集训则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采用短期专题集训班的形式,对公众进行集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政府还可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有选择地对条件好的媒介素养民间教育机构给予鼓励和扶持。
家庭协作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辅助措施。鉴于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活动很大程度上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家庭成员对青少年的影响往往胜过其他社会人员,因此,家庭协作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以监督体系规范调控媒介环境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监督体系,是确保媒介素养教育顺利实现的一项迫切任务。比如,建立媒介市场准入制度,除了规定创办媒介所必备的资质和条件,还必须以一个地区的不同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对信息的需求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支持力(包括广告量),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两把尺子”;建立媒介宣传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媒介宣传质量进行考评和监督,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社会效益综合评估模型、社会效益评估权重的确定等;建立媒介社长、总编辑和法人责任制度,强调媒介的资产经营负责制,把责任制与年薪制联系起来;建立媒介行业自律机构,成立由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行业自律委员会,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对媒介和媒介从业人员的监督条例及举报电话;建立媒介信息监测机构,对全国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包括广告信息进行信息收藏和作出信息监测分析,并定期公布对新闻媒体信息的有关检测及评定情况;建立媒介行业监管机构,行业监管机构的职能,主要是根据对媒介信息的监测情况,依据有关规定,作出表扬、批评、警告、处罚等决定。
媒介素养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的传播学和教育学领域中还处于引进和探索时期,相关的理论引介和经验积累还不成熟、不完善。“像任何其他种类的教育一样,或者像任何社会建制一样,媒介教育无法在孤立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研究,比如离开了更宽广的历史、文化、经济、法律、民族、政治及社会背景,它正是在这些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并且还在起着作用。”④任何媒介教育对象都有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系统,生搬硬套西方媒介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是灵丹妙药,抛弃中国特殊国情的媒介教育必将步履维艰。加强媒介教育的本土化的研究是我国的媒介教育能够大步向前的坚定方向,普及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关注,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宏伟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编号:2010GGJS-203)
注 释:
①邵素清、王清:《从英国小学媒介教育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东南传播》,2009(3)。
②施拉姆:《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86~287页。
③毕玉:《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新闻界》,2008(1)。
④王永亮、常昕:《媒介教育在符号学意义下的读解》,人民网,2004年10月21日。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