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数量多、频率高、具有持续性,在成为新闻焦点的同时,这类报道也招致各种批评与反思。对此类报道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1.追求新奇,报道不全面、不客观;2.忧多喜少,忽视舆论导向;3.信息单一,缺乏建设性报道。①其中的很多分析与评论不无道理,但也有不少是媒体不切实际想当然的说教,这类说教报道隐约在传达这样的意思: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太多了,特别是一些问题性、批评性报道影响了社会稳定,不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利于大学生正常就业。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基本属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与受众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相违背。大学生就业事关千万百姓家庭,牵涉社会稳定,通过媒体议程建构相关报道把就业难的客观现状反映给社会各界,引发公众关注,更深一步说就是要用事实和信息来为各利益相关者做出判断提供服务。新闻媒体真实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重大现实意义可具体分析如下。
促使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全社会看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始反省社会各行各业是否为青年学子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社会就业帮扶支持系统是否健全,更使得社会各界能行动起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物质上的及心理上的帮助。比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基地、岗位;关注大学生就业中的困难并予以关心与帮扶。新闻媒体对北京蚁族的报道,将社会各界聚焦到北漂大学毕业生的艰难生存现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比如大学生回乡种菜等,又使社会给予大学生学非所用行为的理解与帮助。反之,如果没有媒体的大量报道,社会各界都以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还用得着帮扶就业?还以为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就业困难的只是下岗工人等,或许还认为大学生不进入机关、科研院所,而进入社会创业是不务正业、抢饭碗,导致无法对其予以理解和支持。
引导民众降低心理预期,理性消费高等教育。从民众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其降低心理预期值,对于高等教育投资有一个有效的预期判断。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收费且学费高昂时代,送子女进大学已不仅仅是一件荣耀之事,更是一件让普通百姓家庭感到有明显经济压力之事。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是一种投资,只不过投资在了人力资源上,而且是长线投资。是不是每一个青年人都应当接受高等教育,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的宏观话题,而是每一个普通家庭所需费心斟酌的。我们的新闻媒体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正是公正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就业难与易、薪资待遇、就业渠道是否通畅、各类招聘考试应考人数、考试公正与否等,从而为广大家庭在决定是否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或怎样进行投资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有统计数据支撑的、可信赖的信息。新闻媒体如实反映就业难尤其重要,那些多子女家庭可以据之将部分子女分流到教育成本较低的职业中学教育中去,也使家庭在填报专业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便于就业,而不至于像大量新闻媒体披露的孤注一掷、债台高筑、将所有子女送入大学,又由于就业难而形成的严重的读书返贫现象。这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各大媒体就此也在探讨所谓高等教育消费过度问题。
促使高校回归教育宗旨,为青年学子的未来负责。从高校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使其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对自身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进行理性反省,从而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教学质量,避免盲目扩招,加大就业指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者更应当明白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要回归教育宗旨,为青年学子的未来负责。
大学扩招后,高校的运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学生缴费,也就是说招生数量与高校经济状况成正比例。这就促使许多高校出现违背教育规律,不顾办学条件,以牺牲办学质量为代价的盲目扩招现象,作为教育者却直接违背教育宗旨。只有新闻媒体坚持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真实报道,才会引起高校的警觉,使其冷静反省自己的不负责任,其中对部分高校不顾教育职责只顾追逐经济利益行为的深度报道彰显了舆论监督的职能,有力监督着高校不理智的扩招冲动。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追踪报道也促使高校不但关心把学生招进来,而且也关心如何输出去,使就业指导与就业帮扶真正发挥实效性。另外,新闻媒体也能通过就业排行榜、专业就业排行榜等各类统计、调研报告来为各高校反馈市场信息,使高校能据此反思教育理念是否陈旧、教育质量是否下滑、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就业指导是否及时有效,促使高校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