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史家办报”社会责任论《申报》
史量才是“史家办报”思想的集大成者,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的核心是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一般认为,史量才在《申报六十周年发行年鉴之旨趣》一文中集中阐释了其“史家办报”思想,他主张报人应“负直系通史之任务”,“以史自役”,用史家的职责和道德要求报人;办报与史家治史鉴往知今一样,关键在于使读者“致用”①。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认为,传播自由与媒体责任相互依存,大众传媒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有义务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商业大报的《申报》在“以史为鉴”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为社会为历史立一较有权威的言论机关”,发挥了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舆论先导作用。“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世界传媒峰会上高度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史家办报”的社会责任理念,对于建设今天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仍然具有现实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
追求新闻自由与独立,监督政府,服务民众,是“史家办报”社会责任内容的重要体现。新闻自由是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自由就没有责任,这是社会责任论的基本内核。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独立于政府的新闻自由,社会责任论的内涵主要是针对传媒滥用新闻自由、追求商业利益以及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如黄色新闻泛滥等),以追求独立于商业利润的、服务公共利益的新闻业为目标,主张政府对传媒进行一定的“干预”。与西方关注滥用新闻自由的负面影响不同,“史家办报”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以争取新闻自由和独立为内涵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毫无新闻自由可言,报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独立的新闻业,所以争取新闻自由与独立、反抗政府或其他势力对报刊的控制与操纵就成为媒体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保障。
史量才信奉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他追求的新闻理想是“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政治上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1931年12月13日《申报》发表时评《再论自由之真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无故扣发上海各报,要求言论出版自由“有绝对之神圣,为任何人与任何势力所不能侵犯”。经济上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申报》实行企业化经营,依靠广告与发行获得了巨大成功。1921年12月19日史量才对来访的美国新闻学家格拉士说:“虽十年来政潮澎湃,敝馆宗旨迄今未偶迁。孟子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与顷者格拉士君所谓‘报馆应有独立之精神’一语,敝馆宗旨似亦隐相符合,且鄙人誓守此志,办报一年即实行此志一年也。”②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偏无党”、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其本质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值得肯定的是,在民族危亡关头,史量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能够从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进步作用。
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传媒形成独立舆论的前提。社会责任要求报刊提供真实、全面、客观、重要的信息和解释等。史量才看到民国后时局的变化很快,只有迅速、翔实的新闻报道才能跟得上时局的变化和发展,赢得更多的读者。史量才为了丰富和扩大《申报》的信息量,增强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通讯网络,重金聘请当时国内一流的记者如黄远生和邵飘萍等为其撰写新闻通讯,并在国外重要城市聘请特约通讯员。《申报》主编陈景韩主张写新闻要客观,报道要忠实:“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申报》在形成企业化大报后继续保持着新闻报道方面的权威地位,它的新闻报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客观公正,显示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公共品格。
言论是报纸发挥社会影响力、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申报》作为商业报纸,一开始仿效美国大众化报纸,采取重新闻轻言论的办报方针,史量才主张“无偏无党”、“经济独立”、“以报传史”,要做“社会的木铎”。“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史量才的思想发生重要变化,他认识到不争取言论自由报纸是没有出路的,开始批评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他对《申报》进行重大改革,加大对“时评”的改革力度,要为战乱不息、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的国家大声疾呼,唤醒民众。《申报》改革可谓是“史家办报”社会责任理念的直接宣示。《申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称“以积极之行动,努力于本报之改进,努力于应负之责任,不徘徊、不推诿、不畏缩,尽我绵薄,期有以自效,是为本报同人深自体念后最大之决心”,“肩荷此社会先驱,推进时代之重责”,“使社会进入合理常规”,“使我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③。《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认为“新闻事业为推进社会最有力的工具”,力图“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④。1932年6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申报》鲜明地表达了反内战主张,连发了三篇“剿匪时评”,影响巨大。“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史量才及《申报》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申报》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等对宣传抗日救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致力于文化事业,启迪民智,教育民众,是“史家办报”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史量才办《申报》有着比盈利更为崇高的办报动机,就是坚持“文化启蒙”、“新闻救国”的路线,积极从事文化事业。社会责任论认为,大众传媒不仅是商业机构,也是大众学校,传播文化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功能,报纸应发挥教导民众、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作用。在史量才看来,《申报》不是一般的企业,更是文化事业,它是承载与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史量才认为报纸是民族生命所系的文化的载体,报馆同人“深知民族生命之系于文化,文化之传后无穷者为历史”,因此,《申报》刊行60年来,“息息负历史文化之责任,又同时力趋于时代以前,应环境之演化,开风气于方新,所求不负其使命者,固未尝一日去诸怀抱也”⑤。黄炎培先生回忆,史量才“先生独着眼社会事业,以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先锋”(黄炎培《史量才先生之生平》)。
在陶行知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史量才希望通过文化事业来“启迪民智”,将文化知识普及到平民百姓之中,提高国民思想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使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走向富强。改革后的《申报》由原来注重盈利的商业报纸发展成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进步“舆论机关”。史量才相继出版《申报月刊》和《申报年鉴》,邀请丁文江等人精心绘制《中国分省地图》和《中华民国新地图》,编行《申报丛书》。先后创办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职工业余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等教育机构。1932年12月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深受上海店员、学徒、工友的欢迎,起到普及教育的作用。史量才认为,报社开设图书馆很有必要,把它与《申报》相衡,“一则以史事为经,一则以学艺为纬,但全力与文化,庶民智因而日进,民德因而日立,以抵于国家富强之域”⑥。这种兴办社会文化事业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旨在开启民智,挽救国家危亡,与民国时期启蒙与救亡的主题相呼应,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文化启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一脉相承,是史量才追求进步与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
“史家办报”社会责任理念的形成,并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追根究源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源于我国史家文化传统,史家精神一直受到报人的推崇,对此已有颇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其次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即追求新闻业的独立精神。民国初年报界畸形发展,许多报纸为一党一派作宣传鼓动,靠津贴过日子,党同伐异,新闻报道与评论毫无公信力可言,根本没有把报纸本身当成一种事业。有识之士坚持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提出了新闻“独立”的要求,开始创办“无偏无党”、“经济独立”的新型报纸,如邵飘萍的《京报》、张季鸾等人接办《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主义”、成舍我创办《世界日报》宣布不党不偏的办报宗旨等。史量才改革《申报》,把这份商业报纸变成了“权威的舆论机关”,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与其他报纸追求新闻业独立的趋势相一致的,对推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再次,在报刊的功能方面,西方传媒重视报刊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我国报刊比较偏重于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传媒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报刊的商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公众媒介素养有所提高,社会责任论主要是对传媒滥用新闻自由、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反驳,要求传媒自律并对社会负起责任。而我国报刊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近代中国始终面临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国民素质相对较低,近代报刊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报刊成为先进分子宣传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利器,所以政党报刊、文人办报等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流,这与西方市场经济成熟条件下的报刊截然不同,我国报刊尤其是政党报刊作为舆论工具、教育工具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而报刊作为商业机构的功能则受到抑制,商业报纸一直未能发展成为主流,张季鸾对此有精辟的阐述:“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落后,也可以说是特长。民国以来中国报也有商业化的趋向,但程度还很浅。以本报为例,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⑦这是我国报刊的传统与特色,即使是商业报纸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史家办报”是近代报刊重视社会责任的个中翘楚。毋庸讳言的是,“史家办报”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作为商业报纸的《申报》常常徘徊在义利之间,有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趋向,比如在新闻报道方面,特别重视社会新闻,为了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申报》也刊登了不少低俗、庸俗的社会新闻;表现在广告经营方面,《申报》对广告极为重视,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版面,甚至出现了一些低级趣味、黄色下流的广告;等等。但瑕不掩瑜,从总体上看,“史家办报”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论,在中国新闻史上代表了民主自由、爱国进步的趋向,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注 释:
①陈建云主编:《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②谢介生:《世界报界名人来华者之言论丛辑及予之感想》,载《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社,1922年2月初版。
③1931年9月1日《申报》。
④1932年11月30日《申报月刊》。
⑤见《申报六十周年发行年鉴之旨趣》,刊于1932年11月30日《申报月刊》,原刊于《申报年鉴》(1932)。
⑥见《申报流通图书馆一周年纪念册序》,载《申报流通图书馆第二年工作报告:纪念史量才先生》,申报流通图书馆主编,1935年2月出版。
⑦1941年5月15日重庆《大公报》社评《本社同人的声明》。
(作者为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