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视新闻改革浪潮的掀起,民生类新闻节目渐入大众视野,以《南京零距离》为发端,随后出现了一系列电视民生栏目。本文尝试引入PEST模型,以期对电视新闻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一个另类分析。
关键词:PEST 模型 电视民生新闻 兴起背景
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①电视因其音声画的有机统一,有着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一直独领大众传播领域风骚。它肩负着传递信息、守望社会、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一直是党和国家最为重要的“耳目喉舌”。民生新闻借电视媒体之东风,给广大受众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造就了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它“以当地区域的全体民众为受众,关注当地百姓普通生活片断,经济生活发展趋势以及对本地影响重大的当地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核心的新闻方式”。②其一经出现便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PEST模型对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相关变量分析
PEST模型分析是对企业或行业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它建立在P(Political)、E(Economic)、S(Social)、T(Technological)四个基础因素之上,并可演化出其他相关模型。现将其引用到新闻传播学领域,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背景作相关探讨。
第一,政治层面(Political)。
方针政策。“三贴近”思想的提出为关注民生进一步提供了政策支持。它要求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报道应该关注实实在在的人,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注重发挥新闻价值,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要使新闻信息具有亲和力。变“传者中心”为“受者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为本”和“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的提出,是对“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党和国家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民思想的提出体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社会利益不再单独被强调得无以复加,取而代之的是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老百姓的事情被放到重中之重。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宏观环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健全,需要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来保驾护航。“政治上,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③十五大报告也要求实行依法治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不应有任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政治自由空间和权利行使空间,人们的诉求有了更畅通的渠道和制度化的保障,而媒介监督这种治理技术也越发受到重视,对老百姓的思想动向、衣食住行等有了更多的关注。
政治风险的规避。新闻媒介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拥有经济产业属性。区分开来很有必要,否则容易导致舆论引导发生错误。新闻媒体是国家最重要的宣传工具,肩负着“耳目喉舌”的上下通传功能。电视媒体作为最重要的宣传媒介,因其无可比拟的广泛影响力而受到高层关注。以时政新闻为代表的硬新闻更容易涉及敏感问题,容易出现错误,而一旦被电视媒体报道出去,所带来的蝴蝶效应难以估量。而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多是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诸如邻里关系、假冒伪劣、家长里短等话题,较少涉及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它可能触碰政治底线的机会较小,电视民生新闻也更加受到各大电视台的青睐。
第二,经济层面(Economic)。
经济体制、市场意识。十四大的召开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得以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在经历计划经济的阵痛后,传媒纷纷意识到市场的巨大潜力,媒介经济属性得到广泛认可,媒体不再如计划经济时代般享受全额拨款,行政配置,转而成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没有了足额的资金来源,只能向市场要效益。
垄断与竞争是一对相生相伴的概念。竞争催生垄断,反过来垄断也加剧了竞争。央视凭借其独特的政治资源优势而一家独大。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各级电视媒体纷纷实行改革——关注民生。在商业经济环境下,商业竞争屡见不鲜,商业经济也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各个角落,“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包括最‘纯粹的’报纸,向渐渐地被电视问题所控制的记者施加影响。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的文化生产场”。④因为天然的接近性使老百姓乐于关注民生新闻,电视媒体把这些受众群“卖”给广告商,广告商再把经济利益让渡给电视媒体,电视媒体收视率上升了,广告投放增加了,收益自然也随之增加,使得这一双赢的经济模式坚定了媒体将电视民生新闻做到底的想法。
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⑤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由“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推动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为城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民生新闻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受众群。电视民生新闻牢牢定位于城市中生活的人群,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和购买力,因地缘影响而更具亲近性。
另外,城市化也为民生新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从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来说,诸如房价高涨、就业压力巨大、就医不便、环境污染等都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除这些表面现象外,城市化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更成为深度报道的来源之一,例如,城市要发展必然面临征地,由征地给农民带来的生活困难值得深思。此外,诸如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泛小城镇化”等现象也值得探究。这些与民生相关的话题都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社会文化层面(Social)。
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既有权利回归的呼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体制的转型,无疑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受到挑战、利益分配格局也面临波动。人们缺少对矛盾的认知,又无法及时获得可供咨询的对象或参照,思想开始出现波动,开始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思想游离于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继2003年非典以来,政府表现出的种种不作为,信息披露机制的严重残缺,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从而形成信任危机。随着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媒介获得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人们的自由空间也越来越大,媒介运用监督能力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开始寻求对自我的关注,强烈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更多的信息。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民众“发声”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更促使知情权、话语权的权利需求加大。
电视民生新闻诸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关注百姓生活、关注时下热点,给予老百姓充分的表达权和信息知晓权,毫不掩饰社会各种矛盾,人们感觉到了屏幕中出现的很多“我”,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与体会,语言生动幽默、形式活泼多样,自然对电视民生新闻倍加关注。
世俗化的演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开端和发展与电视的平民化进程同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时的中国文化开始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这一转型最早在影视界得到反映,当时风靡全国的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剧的热播开启了“平民生活大合唱”之门。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精英文化”向市场经济主导的“大众世俗文化”转化,从1993年开播的标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到以“说新闻”为表现手法的《元元说话》,都彰显着由英雄主义到“平民主义”的过渡。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权的去精英化和可接近性,让大众文化成就了新的语境,实现了受众本位的理性回归、内容选择的民本倾向,而电视民生新闻正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人文精神的世俗化演进是世俗化的另一表现。所谓人文精神,从哲学层面上讲,它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⑦人文精神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缺失的。电视媒体走下高阁,沾染上世俗气息有两次经历,“第一次冲破了‘文革’的文化大革命专制主义的桎梏,第二次则是赋予电视以大众传媒的本来意义为表征,实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完美结合。⑧”标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栏目敲开了人文精神世俗化的大门。就这样,以关心人、表现人为特征的人文精神通过电视这一独特形式得以体现,而电视人文精神的确立与弘扬,恰好是通过世俗精神的渗透加以彰显的,两者相得益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存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中逐级递升。新闻报道的最终接受者是人,人除了对信息的需求外,也包含对精神的需求,而人文精神恰好体现了对高层次精神的需求,是属于需求层次的高级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凭借其高度的亲民性和人文关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第四,技术层面(Technological)。
技术的进步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平台。民生新闻关注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而新闻具有转瞬即逝性,这就需要及时跟进。DV小巧便携,设备兼容,可以随时跟拍,加之相对其他大型电视设备价格便宜,很快成为电视媒体的宠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数字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博客等视频新媒体为DV开辟了多元化道路,为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SNG车的运用,使得终端传输更为快捷,突破了原有的地形与区域限制,使各传媒机构能够经济迅捷地采集和转播突发性以及重要的新闻事件。
3G技术的发展,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利用3G传输技术应用于电视新闻直播,不但可以弥补目前的卫星传输、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都存在的造价高、系统庞大、操作复杂,难以满足直播联盟异地多点的技术布局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电视直播设备更加轻便,直播工作范围更加广泛。⑨它能够处理视频流、图像等媒体形式3bd26559b67f2c542c4e12ef2a3ac6d2,实现全球无线漫游,提供数据的高速传输,使得民生新闻的直播规模得以扩大,直播形式也有新的变化。3G还未普及,4G已开始悄然进行,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极高,是3G的数倍,此外,在通信方式、智能型、兼容性、增值服务上有更多的优势。相信在信息时代,现代技术的发展将使电视民生新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易于接收。
注释:
①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②龚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的困境与突破——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10年。
③甘敏求:《电视民生新闻对公众话语空间的构建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④布尔迪厄[法]:《关于电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李文溥:《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改革》,2000(8)。
⑥彭焕萍:《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趋势》,《当代传播》,2005(5)。
⑦赵智:《论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6)。
⑧时统宇:《中国电视世纪悖论: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新闻传播学前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⑨李晶:《全民记者、互动直播时代即将到来——试论3G技术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2010(5)。
(作者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