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武林风》

2011-12-29 00:00:00鲁向黎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0期


  摘要:用社会性别理论来审视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栏目,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发现《武林风》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利于两性和谐的传统父权制性别观念。
  关键词:《武林风》 性别 父权制 女性 男性
  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定期直播的《武林风》是一档大型武术娱乐节目,是河南卫视改版后推出的重头新栏目,自2004年1月开播以来,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成为继《梨园春》之后河南卫视的又一个标志性栏目。
  《武林风》栏目的制片人吴立新说:“河南是武术之乡,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武术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武术之乡的特色优势,让传媒载体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武林风》正是占有了这些先机。”①正如吴立新所说,《武林风》栏目大力挖掘河南作为“少林之乡”的武术资源,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河南省武术优势为己任,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武术”为宗旨。栏目内容皆以搏击比赛为主干,融入一定的时尚与娱乐因素,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搏击相结合,融传统文化于现代传播理念之中,使古老的中华武术走向娱乐,走向时尚,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内容借用波伏娃的名言可以概括为:男人和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变成的。也就是说,由社会形成的关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切规范都是由后天的社会文化建构的。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我们可以发现,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作为群体的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差异和等级关系。以此视角来审视《武林风》,就会发现,在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利于两性和谐的传统父权制性别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宣扬了男人与暴力之间的必然联系
  《武林风》栏目的制片人、总导演吴立新说:“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侠义精神,要做出中国唯一的一档真男人节目。”②《武林风》是武术类节目,而男人是节目的主角。那么什么是“真男人”?答案不言自明。从吴立新的视角来看,所谓“真男人”就是勇猛、彪悍、崇尚武力,以暴力来证明自己实力的男人。正如吴立新所言,《武林风》为男人展示自己的武力提供了舞台。男选手的搏击比赛是每一期节目的核心内容,也是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重要砝码。比赛越激烈,场面越惨烈,动作越暴力,节目就会越成功。那些在擂台上勇猛搏击、顽强对抗、流血流汗的男选手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同时节目也推出了像王洪祥、谭宝玉、一尘、一龙等众多观众熟悉并且崇拜的武林明星。他们就是吴立新所谓的“真男人”。看《武林风》,无疑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逻辑,即真正的男人就应该是暴力的。那么是不是只有用暴力来证明自己才算真正的男人呢?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正是传统父权制文化的性别观。
  传统父权制文化的性别观是建立在父权制社会价值体系之上的,经历几千年的渗透、演进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包括“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才女貌”等在内的一整套性别观念及规范。“父权制的性别体系自古以来就为两性规定了界限分明的性角色,自从婴儿呱呱坠地,家庭和社会便按照他们的性别来有所区别地对待他们了。男有男名,女有女名,服饰、发型、举止言谈都有迥然不同的规定。可以说,自从他们以女孩和男孩的性别出现在父母的面前时,性别体系就开始培养他们各自的‘女人气’和‘男人气’了。”③传统父权制性别观规定女性是感性的、被动的、柔弱的、次要的,居于客体从属地位,而男人则是理性的、主动的、勇猛的、暴力的,是社会的主导。这样的性别体系几千年来束缚着女人,也压抑着男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越来越背离了人的本性,扭曲了自己,成了畸形的人。男人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不轻松,不自由,而女人则被剥夺了对社会的责任,空洞、苍白;男人横行霸道、武断专制,而女人愚钝无知、软弱麻木。女性的失落意味着占人类人口二分之一的人力资源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聪明才智被压抑,劳动成果被埋没,身体受束缚,人格被扭曲;而男人对社会所承担的沉重责任则使他们身心疲惫、倍感压抑。这对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公平的,这样的男人和女人本身就不完整、不健康,他们又如何能够推动社会的健康正常发展?这不仅有悖于人道主义“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更会使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但同时这种性别秩序又是以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社会话语力量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处,形成了无所不在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了男人与女人的刻板印象。“这种被建构出来的性别秩序包括物质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它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最基本的、最持久的社会制度。”④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的确存在与生俱来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男女差异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无论什么方面,男女两性都有大量重叠的部分,有时性别差异甚至不如个体差异明显。许多两性差异往往是社会文化的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吴立新的观点作这样的商榷,即真正的男人与暴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男人并不一定是暴力的,这种联系是父权制文化强加给男人的。
  武术、散打、搏击都属于对抗性的强体力运动,都以击倒对方作为取胜标准,如果把它仅仅当做一项竞技运动,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它与性别、与男人联系在一起,就无疑带有了父权制的性别偏见,使两性特征刻板化了。从社会性别理论来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是完整的、丰富的、充分个性化的,任何拿一个单一标准去衡量男人或女人的做法都是武断和偏颇的。
  表现了男主女次的不平衡地位
  正如宣传口号中所说的,《武林风》是“一档真男人节目”。《武林风》的主角是男人,男主持人、男裁判、男教练,尤其是搏击场上那些勇猛、彪悍、无所畏惧、流血流汗的男搏击手,正是他们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提升着节目的收视率,成为《武林风》真正的英雄,同时也奠定了男人在《武林风》中的主导地位。
  《武林风》节目中也有女性的身影:武林宝贝、礼仪小姐等。2008年以前的节目中还有女主持人,2007年甚至还推出了女评审嘉宾。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出场频率上女性都远远低于男性。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女性无疑都处于节目的边缘地位,是节目中的配角。礼仪小姐的作用是给比赛选手引路,给获胜选手拿奖杯、奖品,她们永远把镜头中央的位置留给那些男搏击手,而自己则站在镜头的边缘;女舞蹈演员是在比赛间隙用性感的舞蹈调节现场比赛的紧张气氛,或者在选手出场之前烘托神秘的气息,她们只能算是中场休息;而女主持人则主要负责与场内场外的观众互动,根本参与不了节目的核心内容,与男主持人郭晨东的核心作用根本无法同日而语,2008年以后干脆就退出了节目;2007年推出的女评审嘉宾,像电台的节目主持人、舞蹈明星等都是外行,根本不懂搏击,现场的点评东拉西扯,离题甚远,所起到的作用最多算是调节气氛。节目中出场频率相对较高的武林宝贝其实是最可悲的角色,她们的作用是出现在男搏击手的身边作为如花草一般的陪衬和点缀,或者是作为胜利者的象征物出现在冠军加冕仪式上。在2005年的节目中,冠军加冕仪式就像皇帝登基一样盛大和辉煌,随着激昂的音乐和舞台上喷出的火焰,在比赛中获胜的男选手身披象征胜利的锦袍和王冠,高高举起金光闪闪的宝剑,显示出胜者无敌的霸气与豪气,而武林宝贝们则穿着性感裸露的服装,面带妩媚的微笑簇拥在其身边左拥右呼。这一幕给人,尤其是给男人一种向往,即成功便可拥有锦袍、王冠和美女,武林宝贝作为物的象征意味相当明显。总而言之,女性在《武林风》中的出现无疑都只能是节目的点缀。当然2007年之后节目的确推出了女子搏击比赛,让女性终于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到节目中了,并且还涌现出了如柏晶、郑野楠等女搏击明星。但女子搏击比赛时间短,赛事少,一期节目只安排一场,而更重要的是还被冠以“美少女之战”,把看点放在女性的“美”上,强调女性的“被看”,如此一来,女子搏击比赛就不是看搏击,而变成了看美女,也就失去了比赛的意义。
  
  因此毫无疑问,《武林风》是男人的赛场,女人就是“点缀”和“花瓶”。父权制性别观所规定的男主女次的不平衡地位在节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显示了女性作为性感符号的审美客体地位
  父权制社会中,女人的价值是建立在男人的需求之上的。对男人来说,女人不外乎劳动工具、生育机器与欣赏对象三种用途,男权社会尤其强调女人作为“被看者”的审美客体地位。千百年来,女人被作为和山水花鸟一样的风景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被作为物化的审美对象出现在男权话语中。女性美超越了女性其他一切才能与品质,成为女性价值的核心。而这正是男权社会将女性物化、从属化的重要手段。“她是男人作品中的审美对象,反映着男人的审美理想……她是作为种种物品确证着男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和地位。”⑤
  《武林风》中的女性就正是如此,她们不仅处于节目中的边缘地位,而且更充当了“被看者”的角色。武林宝贝、礼仪小姐穿梭于节目的间隙,就如同室内的花花草草一样,无疑都是节目中的漂亮点缀。从栏目开播起,《武林风》就把节目中的女性定位于性感靓丽,这是《武林风》中几乎所有女性的服装设计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武林宝贝”,她们性感裸露的服装、搔首弄姿的舞蹈以及簇拥在获胜选手身边婀娜娇柔的媚态,就不仅仅是调节了现场气氛,更传达出父权制性别观念下女性作为性符号的象征地位以及女性处于被看者的审美客体地位。在2009年3月14日播出的第四届中泰对抗赛中方选手选拔赛中甚至还出现了“钢管舞”这种娱乐场所里的低级舞蹈,这样的舞蹈本身就是对“性”的象征,而作为表演者的女性全部的意义就是唤起男人的性幻想,她们不仅是被看,更是被充当了性的载体。
  河南作为历史资源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与此同时,作为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河南所背负的历史积弊也同样深重。传统父权制的性别观念就是其历史积弊之一,它禁锢着人性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严重束缚着两性的和谐相处,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构建和谐健康的新型两性关系就成为河南社会发展的任务之一。作为展示河南形象的窗口,河南卫视无疑责任重大。《武林风》是河南卫视的标志性栏目,在这样的栏目中随处可见传统父权制性别观念的痕迹,这显然不利于新河南形象的树立。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例,也并不是只有在河南卫视中才出现这种情况,之所以拿《武林风》作为分析对象,只不过是因为该栏目中显现的父权制性别观念较为集中和典型而已。实际上,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父权制性别观念的存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各类的电视娱乐节目、选美节目,特别是网络媒体,将女性物化、色情化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而大众传媒又是以迎合大众欣赏口味为目的的,它所反映的只能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大众普遍接受的观念。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传统父权制性别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建立新型的两性关系、树立健康平等的性别观念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祁海琳:《〈武林风〉:领跑武术娱乐栏目》,人民网-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3月27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5525519.html
  ③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