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班级管理的新视域

2011-12-29 00:00:00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班级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域,学生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文化,即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
  教师文化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文化的存在和消亡。这是因为“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受成人社会的委托来到学校,来到班级,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即教育影响”。在这里,教师文化不是教师自身的文化,而是教师的学生观及其背后的价值观,由此产生对学生文化的种种规范。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对话、理解,并相互认同,进而相互吸收,从而融为一体的过程。
  
  “不走寻常路”——自由自在的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他们的世界应是简单的,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但实际上,班级中的学生群体既体现出同一年龄阶段与同一时代的共同特征,又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学生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如果以学生文化的主体——学生,来分析学生文化,其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更多地是一种“自由自在”。
  这种“自由自在”是指学生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没有成人的介入。从生理上来看,高年级的学生己经开始向成年人转变,但从心理上来看,他们仍然处于未成年阶段,其心理状态还不稳定,情绪外显,思维方式也以感性为主,表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被“文化”,是一种“自然”状态。他们是以自己的经验认识班级的生活世界,以自己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构建其所在的生活世界。
  2.学生文化的外在表现
  屡禁不止的“八卦新闻”。处于青春前期的他们,对情感,特别是男女生之间的友情,常常抱有一种复杂的心理——好奇、敏感,既害怕又期待,这正是他们在与异性人际交往过程中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加之信息量发达的外部环境,更催化了这种朦胧的情绪体验。这样特殊的心理过程,在成人世界中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因此,同学则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八卦新闻”由此产生。
  张扬个性的“外号”。班上的学生都属于“90后”,从小就接受新鲜事物,较为崇尚非主流的文化形态。在他们看来,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因此,“90后”有着一种天生的叛逆性与另类思维,而他们的外号往往显得标新立异,甚至很雷人。例如,班里有个女孩子,身兼数学、英语两科课代表。同学交作业时常叫她“6Nice”。我问她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她叫“刘耐思”,又是数学、英语两科课代表,所以大家就叫她“6Nice”了。我问她喜欢这个外号吗?她点点头,说:“外号里又是数字又是英语单词,特有创意。”
  不光同学之间起外号,学生们也会根据老师的外形特点、授课风格等给老师起外号。年轻的英语老师李丹丹深受学生喜欢,一次她烫了个新发型,头发弯曲呈方便面状,于是就有了“担担面”这个外号。
  意想不到的“做事风格”。在许多成人看来,现在的学生总是“喜欢与大人对着干”,“不听大人的话”,总之是越来越难管。这与他们的做事风格密切相关,他们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喜欢标新立异,对行为后果思考不周全,或者索性不思考,单纯地率性而为。例如,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圣诞节,正值期末作文考试的前夕,学校决定以复习为主,等到新年时各班再搞活动。没想到,12月25日早7点,我班已是灯火通明,十多名学生在大队长的带领下,竟然开始布置教室了。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有充分的准备,各司其职,干得如火如荼又井井有条。半小时后,教室焕然一新,圣诞树、彩灯、拉花、彩喷令人惊喜,而黑板上的圣诞节寄语“珍惜小学生活中的每一个最后一次”颇为动人。
   他们违反了学校规定,但却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规范的教师文化
  
  1.教师文化的主要特征
  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和“传道”者,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必然要按照或遵循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化(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即便在个人需要同社会要求相抵触,以致很难认同并乐意占有与社会要求相符的文化时,教师也因必须完成教育任务而不得不在学生面前显示出自己业已认同且具备与社会要求相符的文化。因此,教师文化总的来说是一种‘规范性文化’”。也就是说,“强调规范”是教师文化的主要特征。
  2.教师文化的外在表现
  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向学生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学生逐步纳入这一文化范畴中,应该说这是教育文化功能的一种体现,是符合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是必须也是合理的。相对于学生没有成人介入的、自在的生活世界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充满了规范的世界。
  时间规范——纵观学生的校园生活,每个时间段都会有相应的行为要求。学生从到校上课、做操、午休以及离校等各方面都有精确的时间规定,并辅之以明确的程序说明。学生从这样的日程安排上,不仅学会了遵守时间规则,协调安排好各种时间,并且也学会了更有条理地做事。但这种近乎机械式的程序,使得学生感觉压抑,因为一不小心没有按要求做,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空间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座位的安排上。“座位一般不由学生自由选择,而是由教师安排。这种安排绝非是任意的或随机的,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主要的目的:便于课堂控制。”如爱说话的学生身边老师一定会安排纪律观念较强的学生成为他的同桌,以抑制那位学生上课随便说话的次数。
  
  “一切皆有可能”——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融合
  
  1.理解学生文化
  教师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向学生传递这种文化,以使学生逐渐接受、融入并继承这种文化。然而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被简单地“灌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生活背景等拒斥或是接受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如果我们带着欣赏和移情的眼光重新认识学生文化,尊重和欣赏学生,多角度地全面评价每个学生,那么就会获得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这样,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地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取得预期的效果。理解和接纳学生文化,就等于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当的发展。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平等的文化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我一你”,而不是“我一它”关系。我们说,师生文化的融合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的关系,是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
  2.宽容文化分歧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和学生会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规范来思考,都习惯于强调自己的意见。当双方意见相左时,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文化上强势的一方取得表面上的胜利,弱势的一方被迫妥协或转入消极的文化抗争之中。通过宽容这些文化偏见,有助于师生各自反思自己的思维假定,审视其合理性,由此,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就会渐渐消失,对话群体中就会萌生进而充溢一种自发的温情和友谊。因此,教师要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学生进行文化对话时,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文化中的基本假设,不试图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学生,不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要做到随时准备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有勇气抛弃自己的旧思想与观念,接受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还要宽容不同性质的学生文化,容忍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的时候允许学生文化带来的竞争和冲突。
  3.通过辩论、讨论等方式,实现师生文化间的对话
  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获取信息的视野不断扩大,他们经常怀疑、游离、超越教师文化所灌输的单一价值标准,开始尝试确立自己的文化判断标准。因此,那种单向地灌输、被动地服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实施文化判断力教育。而通过辩论、讨论的方式,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可以提高文化判断力。
  理解、宽容与对话,并不是实现师生间文化融合的三种不同方式,而是作为文化融合的不同侧面。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文化,才会有宽容的态度、开放的思维和与之对话的可能,否则将代之以约束与控制。而学生也只有理解了教师文化,才能自觉接受教师文化中有益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一面。在此意义上,理解、宽容成为实现文化对话的前提条件,而对话则成为理解、宽容的结果。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对话,可以使师生相互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解、宽容又成为对话的结果,而对话则又成为师生间文化理解的前提。因此,师生文化要走向融合,教师与学生都要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突破原有的思想及行为模式。理解、宽容与对话,成为师生文化融合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