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中国“龙”

2011-12-29 00:00:00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六一儿童节上,我校舞龙队的精彩表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活动后,很多学生找到我要求学习舞龙。学生的热情打动了我,同时考虑到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课堂上进行舞龙教学,既能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又能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我决定尝试在体育课上教学生舞龙。
  学生热情高涨,我也信心十足,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
  首先是器械的问题。舞龙的器械很重,舞动起来需要很强的体力。可是我们的学生年龄小,体力自然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对正规的舞龙器械进行了改进,将原本沉重的龙身、龙把,转换成绳子与木棒,这样一来,器械的重量减轻了不少,孩子们舞动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第二是教学内容与配合的问题。由于我采取的是分组教学法,即将孩子分成若干组,一组练习,其余小组的学生对练习组的学生进行纠正与帮助。在教学内容上,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只选取了几个非常简单与基础的动作。经过几节课的教学实验,孩子对舞龙教学非常感兴趣,学得特别认真,动作掌握得非常快,说明我低估了孩子的学习与模仿能力,选择的动作过于简单。但当把木棒用绳子连接的时候,由于孩子的力度、速度不同,孩子相互之间的配合不是那么密切。
  对此,我抓住学生喜欢“时间短,见效快,动作漂亮”的心理,查阅大量影象资料和有关书籍,咨询了舞龙方面的专家,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套适合他们的动作。同时,我们放弃了一些道具,只让学生每人持一根体操棒进行练习,这既解决了学生间的配合问题,又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练习中。
  通过不断改进,学生学得很认真。在我讲述动作的时候,他们没有像平时一样,站成四列横队,僵硬、刻意地去听我讲解,我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去维持纪律,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习舞龙技术,改进舞龙教学;在练习时,学生也能避让其他同学,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相互之间配合得也不错,这个环节提高了学生自主性与集体感。
  教学的初步成效也使我进一步思考:舞龙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在以后的舞龙教学中应让学生秉承“龙”的精神,培养他们自信、坚强、不屈不挠、合作等优秀品质。
  海桐,五年级学生,体重210斤,是第一批舞龙队龙头。他在学习上是个困难户,在老师眼里是个“钉子户”。同学看不起他,不愿意跟他玩,就连他本人,也认为自己是个差生,上课的时候不是捣乱就是睡觉。看到孩子永远低着头走路的样子,我决定把他收编在我的舞龙队里,让他重拾自信。当我收纳这个孩子的时候,许多老师都持不赞同的态度,班主任多次找我谈话,说孩子原本基础就差,如果再占用给他补课的时间练习舞龙,那样他的成绩岂不更差了吗?我却不这样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像一座宝矿,都有其自身的优势,超胖、学习差都不是问题,就看老师怎样去开发和利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海桐的感受是这样的:“第一次有这么多人给我鼓掌。第一次站在舞台上这么牛!”我想,这就是他重拾信心的标志。之后我又耐心地让他知道,成绩不好没关系,关键是态度。其实,其他老师也经常跟他这么说,但他根本就没有尝过成功的滋味,所以也不知道经过努力获得的糖果是如此的甜美。经过这次成功的体验之后,这番相同的话在孩子心里荡起了涟漪,他在课上不捣乱了,也不睡觉了,成绩也在一点一点地开始提高。其他老师对他也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些老师对我说:“你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强化了“海桐效应”,发挥榜样的力量,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舞龙技能,更要以体育锻炼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坚韧的毅力。
  在我的课上,已经开展了多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效果明显。我希望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学生受益的同时,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源远流长。■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