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长在儿童的指尖上

2011-12-29 00:00:00姚玉琴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的确如此,手指的活动需要通过语言、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密切配合来完成,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大脑的合理支配才能实现,同时手指活动也会反馈给大脑,促进大脑的发展。总之,动手劳动对儿童生成智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赴英国学习的一个多月中,通过与Manchester的小学近距离的教育“对话”,我充分地感受到英国对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嘈杂凌乱”的实践室
  
  Crab Lane Community是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不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曼城名列前茅,更是源于这所学校有一个近200平米的巨大的学生实验室。每天下午,有兴趣的孩子都可以自由走进实验室,开始自己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创作”,学校还配有专门的辅导教师。
  走进实验室,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墙壁上的“Let’s try .Please do it now.”等简单标语。实验室被分成三个操作区。东边是一个简易、工具却很齐全的木匠房,四周放满了地柜,地柜上面有简陋的小电脑桌、很粗糙的小木盒等。打开地柜的抽屉,里面有木工用的各种各样的刨子、长短锯、锤子、铁扳子及各种铁钉、乳胶、油漆等。我们看到两三个孩子正在用刨子刨一块两米多长的木板;旁边的两个孩子正在用长锯锯一些小木块;还有四五个孩子正趴在一张条型桌上,比量着图纸,面红耳赤地争论着什么,不一会儿,又头靠头地嬉笑起来,然后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区,有的用尺子量,有的调油漆……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
  苏霍姆林斯基说,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是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就越聪明。木匠每做一件物品都要伸展绳墨,用笔划线,然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这些非常细致的手脑工作能把孩子的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能够把儿童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南边是一个异常吵闹的铁匠铺,一个健硕的男孩握着一根很粗的铁棍放在一个燃烧起熊熊大火的炉膛里焚烧,嘴里还发出尖叫声。不一会儿,他便取出烧得通红透明的铁棍,放在平整的铁砧上,三个孩子抡起大锤有序、有节奏地敲打着铁棍。其中竟然有一个女孩子,她高兴地说,他们学打铁已经一年了,桌上的碗、盆、门把手、撬棍等都是他们的作品。我们奇怪地问她,你是女孩子,为什么也会选修打铁?她说,我不认为自己是女孩子会有什么问题。只有头脑聪明、有手艺的人才能做铁匠。我长大了想成为一个铁匠,以后也会选择从事金属加工行业,因为这份工作极具创造性。原生态的“铁匠铺”早已脱离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在这里看到了,还有女孩子打铁,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心理学家把手比喻为人的“第二心脏”,儿童头脑中的许多愿望都是通过手来实现的。男孩子可以,女孩子一样也可以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是一种享受,它的创造性是难以估量的。
  北边是一个比较小的电工维修区,里面有好多台破旧的洗衣机、影像机、音箱、电视机等。一位眼睛异常大的老师正在和一群男孩、女孩用锡焊焊接电视的两根线路,还有好几个孩子趴在地上正在拆开一台音箱,还有的正在维修一台破旧的洗衣机……这些都是家长、社区捐赠给孩子来搞研究与动手修理的。校长介绍说,电工维修可以促进和发展孩子的智力,让孩子的构思不停地发展变化,为了检验构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孩子会不断尝试着,在这样的条件下,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对这些问题和类似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们反复分析和对比。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孩子的手脑会越来越灵活。
  
  操场上的“蒙古包”
  
  参观Wilbraham Primary School,我们在碧绿的操场一角,看到白蓝色相间的大小不一的简易的蒙古包,旁边还有数十只在撒欢雀跃的牛羊。蒙古包直径大约为四米,门不高,弯着腰才能进去。走进蒙古包,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等多种图案(这些花纹是学校专门聘请中国的义工带领孩子一起雕刻的)。四周摆满了低小的日用家具,如书橱、床、沙发、炊具等。四周墙上还挂着孩子们穿着蒙古服拍的照片和蒙古味道十足的招贴花。我们进去时,正看到低年级的孩子坐在里面上数学课。我们很纳闷,这所学校怎会搭建蒙古包,还饲养牛羊?孩子们为什么要到蒙古包里上课?
  校长介绍说,这是因为他们学校有一个来自蒙古大草原的孩子。美丽的蒙古包,是蒙古大草原的象征。于是,学校专门为他搞了一个“蒙古节”,让不同种族的孩子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尊重蒙古人的习俗,蒙古包就是蒙古节上孩子的作品,从策划到设计再到制作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教师、家长、社区的义工帮了很大的忙。牛羊是一个苏格兰孩子的家长捐赠的,现在有专门的孩子来饲养它们。校长还播放了蒙古节的音像资料,有孩子们做蒙古奶茶的开心样子,有学跳蒙古舞蹈、学唱蒙古歌曲手舞足蹈的情形,有孩子们自己搭建蒙古包的艰辛与欢笑……这些活动的花絮也是学生拍摄的。学生在校园里自己搭建“蒙古包”,自己雕刻柱上的花纹,自己饲养牛羊,自己拍摄蒙古节的活动等,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灵魂应是以孩子为本、儿童为源”的教育理念。
  “儿童”在拉丁文中意味着“自由者”。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到人的存在价值与创造意义。所以解放孩子,让孩子们有自由的肢体和思想、有自由的创造与动手实践,是对儿童本义的回归。也许我们看到的景象不够漂亮,孩子们的作品也不那么精致,但是孩子们却真真切切地做了,不论酸甜苦辣,都将是孩子生命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果实丰富的“自留地”
  
  11月份的英国,天气比较寒冷。我们在Claremont Primary School却看到了孩子们自己耕种的绿油油的庄稼地,大约有80多平米,还有30平米的一间温室。校长介绍说,这是他们学校孩子自己开垦的“自留地”。只要愿意耕种的孩子都可以到学生会去申请,通过“理论知识答辩”后,就可以获得一块自己的土地,在土地上任意地耕种,但是每三个月要交一份“研究报告”。他指着走廊里墙壁上贴出的研究报告告诉我们,这是一位10岁孩子种植芦笋的过程的图片与研究报告。我们仔细看了一下有26张A4纸的内容,并且图文并茂。介绍了芦笋的科属、起源与分布、营养价值与用途特征、如何栽培与繁殖、病虫害防治、耕种中经常发生的问题、食物相克、食疗作用等,并配有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在“自留地”打理、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照片以及每个月芦笋生长的图片。我们真不敢相信这是10岁孩子写的研究报告,有理有据,像模像样的。
  “自留地”中间有一个10平米的池塘,池水清澈见底,有几条鱼在慢悠悠地游动。上面长了一些青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青绿青绿的植物生长在池塘里,是那么的静谧。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我们头顶叽叽喳喳地盘旋,有的还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手上。这个池塘的主人是JOE,他负责养鱼与打理池塘。他告诉我们,他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自己拥有一个鱼塘。所以,他现在就开始研究各种鱼的喜好、鱼的饮食、鱼塘的环境等,边查找资料边动手去做,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打基础。
  走进池塘南边那间不大的温室里,顿时觉得身体暖烘烘的。每块地里都有植物的卡通牌及简要的介绍,并写上这块地的主人姓名及联系电话。有个南美洲的小孩对我们说,他最喜欢吃土豆了,在这种植的土豆比家乡的还要好吃,并神秘地告诉我们,他喜欢吃土豆,却不知道土豆要切成块种植,现在,他终于懂得了。我们还看到孩子们有的在锄草,有的在浇水,有的在给这些植物喷洒一些孩子们自己研制的“环保药水”等。在温室的一侧,我们看到几张摆成蘑菇状的小石桌和小石凳,有两位老师和一群孩子在品尝细小的黄瓜和青绿的小西红柿,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很多孩子热情地跑过来邀请我们品尝他们的果实。虽然果实是涩涩的,但是我们却感到心里是甜甜的。老师说,让每个孩子了解各种果实各个阶段不同的味道,就仿佛知道人生的各个阶段并不都是甜的一样。
  在田间常见的耕作竟“搬”到了小学校园里,而种地的“主角”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变成了满脸稚气的不同肤色的小学生,这让我难以忘怀。
  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任何有意义的创造都不是在空想中实现的。倘若没有丰富的动手实践,孩子的求知欲望怎么可能被唤醒?稚嫩的双手怎么可能去感知世界的奥妙?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真正让学生在 “做”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智慧长在儿童的指尖上,我们不能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至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指尖上学习、思考、感悟,生发智慧。■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