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基础知识是指根据新课程标准,将诸多历史事物高度浓缩、提炼,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起到主旨作用的学科知识。历史核心基础知识最具辐射性,且最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其辐射性体现在历史学科内在逻辑中,具有能够派生其他知识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历史核心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联想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
历史时空联想能力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历史知识特点,造成历史事件与学生直接感受之间的时间差,这种差距近则几十年,远则几百年,这样深远的历史时间差在历史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意念中一闪即通,靠的是时间维度的联想。而某一历史事件总要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地域之内。即便是同一历史时期,同样的历史事件,由于地域不同,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情形、场景。如在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中,同是秦朝的农业生产,黄河流域已经铁器叮当、牛耕遍地,而岭南地区则仍是刀耕火种。要使学生理解这种境况,靠的是空间维度的联想。历史知识的时空情境为学生形成时空联想提供了外在的可能性,而促成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因素则是通过联系旧知识解决新的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的形成,主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历史核心基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联想能力。
例如,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个核心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的联想: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6世纪初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初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维度联想:16世纪初期新航路开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联想中,使学生脑海中不断闪现不同时段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具体场景。
教师通过对学生时空联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还联想到本模块中与“世界市场形成”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有位学生通过阅读课外历史资料提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市场形成是在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其标志性的事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在教师的指导下,这个学生在课下又搜集材料加以论证,这就把形象的时空联想与抽象的时空联想衔接起来,把历史问题的思考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历史异同联想能力
历史教学一方面要在庞杂的历史知识中探寻其中的核心基础知识,使之形成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框架结构;另一方面还要运用核心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以历史事物的异同关系来分类梳理的,是通过异同联想而发挥作用的。
异同联想又有近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两种情形。近似联想是运用最直接、最广泛的一种联想。例如,画家达·芬奇能从泥墙上的裂纹形状联想到与之相近似的各种人物、动物图形,创造出许多惊人的绘画;莱特兄弟通过对■的联想,制作了飞机后缘能够弯折的机翼;中国古代木工鼻祖鲁班通过对茅草的联想,发明了锯。通过近似联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鉴古知今”、“古为今用”这个古与今之间的借鉴点。例如,从孔子兴办私学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联想到现代多元办学体制;从曹操屯田而后统一北方,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对壮大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当然,要使这些联想升华到理论的层面,还必须借助教师对具体历史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指导,在“同”中求“异”。
对比联想是在同类或同一个历史问题上由此历史事件联想到彼历史事件。例如,新政权建立后,如何对待旧势力残余是一个贯穿古今中外的核心基础知识点。借此可以引导学生由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后将革命进行到底,联想到秦末项羽、唐末黄巢、法国巴黎公社等没有乘胜追歼残敌致使功败垂成的教训,从而引出“除恶务尽”的思想。
再如,通过学习历代封建政府对农民加重赋税负担致使大量农民破产、社会动荡,联想到现今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三农”问题和彻底废除农业税收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确保农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这一联想既能突出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体现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历史因果联想能力
历史学科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在探知完整历史逻辑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现实,把握未来。历史与现实之间是一种宏观的因果关系,诸多历史事物之间又包含着纵横交错的微观因果关系。因果联想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因一果联想。这是一种直接、便捷的因果联想。如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其暴政;明太祖废丞相是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仍的教训而加强中央集权。进而联想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清承明制……再如,提及英国工业革命就会联想到它对东方的殖民掠夺,进而联想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是建立在对东方落后国家掠夺、剥削的基础上。
互为因果联想。例如,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后,一场国民革命蓬勃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援助、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相互激荡就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联想。这是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联想。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一果多因的。如果从封建政府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个原因挖掘,就可引申出政治对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进而联想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理论层次;如果从当时的土地兼并、高地租盘剥、工商资本回流到土地投资这个原因挖掘,又可引申出中国古代“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进而联想到进行社会变革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联想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前,先出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由于一因多果与一果多因的联想方式基本相似,这里不再举例赘述。
递进式因果联想。在一系列纵向关联的历史事物中,B是A的结果又是C的原因;C是B的结果又是D的原因,依此类推。仅以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这个核心基础知识点为例: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B(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C(德、日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按照这种递进式因果关系,还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列宁对当时的帝国主义与战争之间关系的论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历史互通联想能力
历史知识的结构特征是由线索交织而形成的概念交织。概念交织又分为三种情形:属种、交叉与并列。历史结构的三种情形,决定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属种、交叉、并列三种联想。互通联想即是三种联想的统称。
属种联想。属种联想就是由母体历史概念(属概念)联想到子体历史概念(种概念),或由子体概念联想到母体概念。例如,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概念),引导学生联想到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种概念),延伸下去,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分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更小的种概念。反之,由种概念亦可联想到属概念。
交叉联想。交叉联想是由一历史概念联想到另一意义,既不完全相同,又相互交错的历史概念。如“封建专制”与“儒学教育”两个概念都是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基础知识点。讲“封建专制”离不开儒学思想;讲“儒学教育”也会涉及其思想统治,二者是互不包含而又相互交叉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辩证地加以分析,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畅通。
并列联想。并列联想是由一个历史概念联想到另一无外延联系的历史概念。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这个核心知识点,联想到“资产阶级革命”,再联想到“农民阶级革命”,进而引导学生对三个阶级革命进行具体分析、评价。
历史联想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历史核心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逐步打破了教材知识点之间人为割裂的壁垒,学生在整体把握与不断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头脑中逐渐构建出完整的历史发展体系。■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