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小欣(化名)是2010届北京市某示范高中文科班的一名女学生,在历次考试当中位列年级第一。今年高考前一模成绩574分(区一本线500分),但二模没有发挥好,只考了544分。当得知成绩之后,她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内心变得焦躁、敏感起来。自从二模考试成绩公布之后,她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都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小欣的妈妈非常着急,觉得这样下去,今年高考一定会一塌糊涂,连一本线都上不了。
以前小欣在班里总是第一名,二模成绩下滑,让她一下子失去了自信。因为从来没受过这样的打击,她一时无法接受。
面对孩子不稳定的成绩和情绪,小欣的妈妈有两个方面的担心。一是孩子在高考前的心理情绪波动太大,不利于高考发挥。二是不知道应该填报什么学校和专业。如果参考孩子以往的考试成绩,那么可以填报好一点的学校和专业;如果参考二模成绩,再考虑到目前孩子的状态,填报志愿的档次就得降低了。因此,小欣的妈妈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我,希望我能为她和孩子提供一些建议。
【辅导过程】
母女两人踏入我办公室时,孩子表情漠然,母亲眉头紧锁。我了解母女两人的困惑之后,给她们分别提出了建议。
第一方面,家长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不给孩子任何压力。孩子已经有很大的压力,家长只要稍微有一点重视和关注她的意思,她就会爆发,还有可能触及到心理承受能力极限值从而导致崩溃。因此,我建议家长要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第二方面,孩子自己要学会自我减压,不要让某一次考试的成绩影响到自己备考的心情。之前总是年级第一名,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成绩突然下降,产生心理落差,感觉一时无法适应,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沉浸在这种情绪里不能自拔。家长、老师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得自我调节。只有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了,才能在高考中有更出色的发挥。
高考志愿填报最重要的参照指标就是一模和二模成绩,通过这两次的考试,对自己的水平有个客观认识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想报考的学校。像小欣这种情况,二模没有考好,那就要先分析一下,成绩下滑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是一次偶然的失误,还是某些知识点还没有透彻理解?高考时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吗?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客观分析后再填写志愿。
我告诉小欣和她的妈妈,以小欣一模、二模成绩来看,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会有风险,但如果报外地的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小欣不需要有任何顾虑。而且,这些大学虽然录取分数比北外、北语低,有的甚至贴近一本线,但声誉和教学水平比北京的很多学校要好,在全国高校排名中都是比较靠前的。我告诉小欣,根据她的成绩和现在的知识基础,随便考都能考上这些好大学,她可以彻底放下心理负担。这样一解释,小欣脸上露出了许久不见的笑容。
一段时间后,小欣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在听完我的建议回家之后,小欣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两个多小时,然后把门打开说,她已经没事了,要调整好心态,好好备战高考。在几天后学校组织的一次考试中,小欣又考了全校第一名,并且比第二名高出50分。此后到高考前的时间里,小欣信心越来越足,一直处于稳定良好的状态。
小欣和妈妈商量后,决定第一志愿报考首都经贸大学注册会计师专业。今年高考结束后,小欣的妈妈特意打来电话告诉我喜讯:小欣取得583分,而且是学校的文科状元,如愿地升入首都经贸大学。
【分享建议】
小欣母女不是一个特例,在我从事高考志愿填报和心理辅导的咨询过程中,碰到过很多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和家长。面临高考,不能只是在分数方面做足准备,还要把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把高考志愿填报得合理准确,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战役中获得胜利。
我要重点强调一下,高三阶段一定不能给孩子增加压力。高考志愿是高三期间的奋斗目标,应由孩子自己制定,家长不要过多参与意见,只给予恰当的引导就行。因为高三的学生都十七八岁了,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人会比他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没有人能代替他们选择喜欢或不喜欢的专业。家长不要说“我想让他报”××专业,而是要让孩子自己说“我想报”××专业。
如果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更早一点认识自己,明确目标,调整好心态,整个高三就会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下度过。而以这样的状态参加高考,则有可能给自己一个喜出望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