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跨校交流中的行与思

2011-12-29 00:00:00刘立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全职跨校交流是北京市东城区推进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共享的一项制度,于2009年6月推出。具体要求是:“各校中层以上干部要在3学年内至少完成1人为期1学期的学区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教师交流要“根据学校需求,各校3学年内完成15%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学区内为期1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开展全职跨校交流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活动,目的是以高水平发展带动普通水平发展,推动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全职跨校交流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在同类校交流,为干部教师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供机会;二是名校的干部教师到相对薄弱的学校去,在交流中承担导师角色,通过上课评课、组织研修活动对教师团队给予指导;三是基础薄弱校的干部教师到名校去,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交流结束后把学到的经验带回本校,改进本校的教学工作;四是基层与机关对向交流。
  自2009年9月1日起,27位跨校交流人员分两批先后到位。他们分别来自9所中学、15所小学、2所幼儿园。其中交流期为一学年的7人,一学期的20人;属于深度联盟校互派交流有13人;由基层到机关的3人,由机关到基层的1人。
  交流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决策者们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实践者们的有效执行。交流人员跨校后怎样开展工作?对全职跨校交流应进行怎样的管理与引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做出了如下行动选择。
  
  教师的跨校交流
  
  这是史家小学的韩巧玲老师到东四七条小学进行深度联盟校交流的故事。
  接到去东四七条小学交流的任务后,我在暑假就开始准备了,为跨校交流作了初步的设想和计划,还通读了1至6年级的12册教材。
  东四七条小学为我安排的交流岗位是三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师,并给青年教师李旭当师傅。一个学期中,我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听了30多节课,为东四七条小学全校教师做了一节展示课,组织了4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的大型教研活动;在区“东兴杯”选拔赛期间为教师做如何写教学设计和如何写说课稿的培训;全校评优课结束后,与全体数学教师一起总结,讨论怎样才算是一节优秀的课,如何评价一节课等。
  在跨校交流中,我与李旭老师就教学问题,天天沟通,周周教研。为迎接区教研室老师下校听课,我和她一起备课,教案先后改了4稿,还进行了两次试讲,结果李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被评为A级课。后来,李老师还被教研员推荐到区里做了公开课。
  我的体会是:校际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实质上就是学校间师资水平的差距。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教师就应该流动起来,相互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平均教育水平。
  
  干部的跨校交流
  
  上学期,原黑芝麻胡同小学副校长王凤岭到新开路小学跨校交流。这两所学校过去联系很少,由于跨校交流,他们之间的走动逐渐多了起来。
  这是黑芝麻胡同小学杜军校长到新开路小学看望挂职干部的描述。
  在王凤岭校长到新开路小学挂职期间,我和我校的黄金秀书记曾三去新开路小学。
  一去新开路小学是在假期,我和黄书记送王凤岭校长到新开路小学。我们各自介绍了本校的情况。我和黄书记还与交流干部谈心,了解需求,提出希望。
  二去新开路小学是在交流中,我和黄书记到新开路小学看望王凤岭校长。一看交流干部在工作环境上是否适应,有何困难;二看王京香校长对我们的表现是否满意,有何建议。三看新开路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一下。
  三去新开路小学是在交流后,我们坐在一起进行小结。
  我们前后三次去新开路的想法是:全职跨校交流不是简单地送出去一个干部的事情,它关系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跨校交流,不只是交流干部个人的事,还需要我们共同参与,这才是共享。
  下面是新开路小学王京香校长的叙述。
  新开路小学是一所仅有6个教学班、20几名教师的小学校,而黑芝麻胡同小学是一所名校。为了用好“黑小”资源,发挥交流干部的作用,我在王凤岭校长来校前后做了三件事:
  一是暑假与“黑小”杜校长多次沟通,了解交流干部的情况,形成我的工作思路。
  二是在王校长来后的第一个行政会上,请他向班子成员介绍“黑小”的教学管理特色。
  三是为让王校长尽快熟悉情况,我与他一起进班听了一轮课,听课后再进行沟通,共同对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
  之后,我还请王校长帮助修订我校教学计划的实施细则,为教师开专题讲座,和我校干部一起听评课,策划教学活动。我们还借助王校长的力量,安排语、数、电教等多学科教师走进黑芝麻胡同小学,参加听课交流和参观学习活动。
  我们在两校互动交流中开阔了视野。干部的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学校管理流程更加清晰;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下面是王凤岭副校长的自我总结。
  在跨校交流期间,我共听了86节课;承担了4次讲座;辅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19篇;主持语文、数学、英语月抽测及分析5次;主持开展两校教师研修交流活动12次;积累了教学档案(装订成册)约20本;策划并主持新开路小学教学工作会议1次。
  我在“黑小”负责教学工作,许多工作已早有计划,有些重大活动的策划和筹备在我交流前就已列入日程,不能因我跨校交流而停下来。为此,在两校校长的协调下,我在跨校交流期间就有了回校主持或参与“黑小”7次大型活动的经历。每次回校时,我都对两校可以共享的资源特别留意,凡是新开路小学教师可以来参加的活动,我都积极组织协调,尽量带他们来参加。如:请专家给“黑小”教师开办作文讲座,请“新小”全体语文教师参加;期末阅卷,“黑小”组织全员培训,也请“新小”教师来学习。“新小”的教师克服困难积极参与,认为参加活动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这种以回校为契机,发现资源,捕捉信息,拉动两校教师共同开展研修活动的做法,弥补了我不能在交流校“全天候”的缺憾,成为我跨校锻炼期间发挥作用的增长点。
  三位校长的发言,印证了全职跨校交流对信息融通和资源共享的作用。
  
  跨校交流的管理与引领
  
  全职跨校交流要做到有效实施,就不能“放养”。为了加强问题研究,我们将跨校交流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全职跨校交流环境下干部挂职锻炼问题研究》课题,并获得市级立项,以课题带动的方式组织大家交流信息,梳理问题,讨论情况,开展学习。一学期下来,一篇篇“挂职日志”,一份份“工作文案”,一本本“听课笔记”,一张张“工作图片”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既是手迹,也是足迹,画出了全职跨校交流的行动研究路线图,成为第一批跨校交流干部教师的集体记忆。课题研究成果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党建论文一等奖。总结会上,有的教师说:“这次跨校交流,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的干部说:“这次全职跨校交流有两个不一样,一是与以往的挂职锻炼不一样,一是与课堂上接受培训和到外区外省市挂职锻炼的收获不一样。”
  
  几点思考
  回顾全职跨校交流的实践经历,我们得到三点共识:
  第一,全职跨校交流的健康发展,与领导的挂职期待、干部教师的接纳程度、学校间的有效沟通和文化认同、挂职者的主动融入等因素密切相关。营建积极、健康、开放的挂职环境,是促进挂职锻炼有效交流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开展全职跨校交流,会形成新的工作关系,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在首批交流中集中体现在主动与次动(次动:在带培人员安排指导下行动)、取经与送经、离校与回校、个体与群体这四对关系上。妥善处理这些关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保证全职跨校交流可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
  第三,全职跨校交流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干部教师在跨校期间是否展开了有效交流,进而带动学校间的双向交流。这个“有效”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看,即交流的态度是否是积极的;交流的状态是否是互动的;交流的结果是否是升值的。
  全职跨校交流的制度实施,是教育系统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主动作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人力资源共享的实践举措;是对贯彻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东城”的积极回应。我们看到:这项决策得到了学校干部和教师的普遍认同,全职交流活跃了学校间的走动,推动了教师的专业研修;以课题的形式分享交流经验,推动了跨校交流的内涵式发展。■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