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今后10年我国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建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纲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纲要》为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和发展指明了道路。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就要确立科学的办学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育人必先育德,必须坚持思想育人、立德树人。我们把“深入学生心灵”作为德育工作的标准,围绕着“以德育人、以行感人、以文化人”开展育人工作。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都成为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学校以主题德育活动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活动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次活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触动、体验感悟、体会“终生难忘”。学校的艺术节,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科技节,学生欣赏和体验科技的魅力;体育节,学生焕发青春活力,为健康人生奠基;成人节,学生用一颗感恩的心回味父母的养育之情,树立回报社会的责任……
坚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学校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整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实现了教育、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有机融合。我们希望学生在学校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学校在各项工作的目标设定、组织实施、评价检测中,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以“课堂和活动”为最基本单位,各项工作要做到重目标、重设计、重过程、重细节、重效果。我们不断加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项目的开发,如在探究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依托北京世界遗产,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师生走进北京的世界遗产地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开发出《茶艺》、《剪纸》、《中国结》、《故宫双语导游》、《对联研究》等校本课程,开展学校周边历史古迹文化保护等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民族文化热”,实现了世界遗产教育的校本化、课程化和社会化。校园里,我们努力使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成为相携的益友,让学习因丰富发展而美丽。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始终坚持学校的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努力把学、思、知、行四个字结合起来,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道路。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成才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科技教育、体育和美育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学校拥有代表北京市中小学美育和科技教育最高水平的学生团队——金帆舞蹈团、金鹏科技团,拥有以排球队、田径队等为依托的特色体育项目。我们要让民族文化和科学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每一个生活在六十五中的学生至少有两年的时间可以参与“语言文学、民族文化、科学技术和体美健康”四大类型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学校努力将育德、育智、育心、育体的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教学、科技、艺术、体育等众多课程和活动中,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贯彻落实《纲要》,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环境,致力于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内涵、有特色、有品位的教育与生活中,体验真、善、美,享受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