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纲要精神 构建高效课堂

2011-12-29 00:00:00杨玉柱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结合门头沟区实际,认真学习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精神,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其出发点就是谋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门头沟区小学实施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已近10年,初中和高中也分别完成了两轮和一轮新课改实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作为课程改革核心环节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还不够理想。走进我们的课堂,与10年前比较,差异并不大,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是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仍有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埋头睡觉的现象,仍存在课堂效率低下、教师身心疲惫、学生精神萎靡、教学负担过重的现象。
  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下决心、花气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全面调研、考察学习、充分酝酿,形成了《门头沟区中小学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课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认识课堂、关注课堂、改革课堂。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理念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作为师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何谓“高效课堂”
  
  我们针对“高效课堂”,在理念层面上明确了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绝不是标新立异,追风赶时髦,它是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把教学专家论著中经常讲的,老师的论文中经常说的,但实际上做的并不太好的变为现实的有效途径。
  这项改革不是搞运动的“一阵风”,而是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是一个不断研究、实践、总结、提高的过程。这项改革也不是推倒重来,不存在转轨或拨“乱”反“正”等极端性提法,实际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构建的是高效课堂,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施教,让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品德与智能素质、身心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们构建的不是“杜郎口模式”,也不是“洋思模式”,当然,他们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高效课堂的构建要符合本区实际,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构建高效课堂的做法和经验需要通过广大教师和教研员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进程中,我们既尊重学校的选择,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那么,高效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呢?虽然我们不能规定高效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但可以对高效课堂的内涵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其基本特征与大家共享。
  第一,高效课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课堂上学生是愉悦的,会经常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会被他人充分尊重,平等对话,平等相处;学生是幸福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学生是有活力的,充满蓬勃的朝气。总之,高效课堂要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二,高效课堂是由新的教学观念生成的。以往总是关注教师的教,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设定。比如,教案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师怎么教,教材怎么教;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教师教的方法;课堂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讲堂等。新的教学观念要变教案为学案,变教研为学研,变讲堂为学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等。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学、互学、群学和自评、互评的过程。
  第四,高效课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高效课堂并不是停留在对知识简单掌握的低层次要求上,而是追求在知识掌握基础上的智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生成,在此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能力为主,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理应承担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而且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效课堂的推进策略
  
  教育上的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有理论支撑,构建高效课堂也不例外。构建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改革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中的精神和理念等。下面只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梳理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策略。
  第一,需要成立两个组织机构。一是成立以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为组长和教委两委委员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工作;二是成立以主管主任为组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和相关教研部门人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指导、研讨、评价、总结等工作。
  第二,需要一套制度做保障。《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交流研讨制度、参观考察制度、总结激励制度、监控评价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等。我们还准备出台一个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第三,需要三支队伍携手并肩,共同打造高效课堂。一是包括业务部门、学校相关领导在内的管理队伍,负责组织、协调、制定方案和制度、实施、指导评价、总结等工作;二是市区两级专家队伍,为高效课堂把脉定向,并兼有培训、指导一线教师的任务;三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他们是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是构建典型高效课堂模式的主体。
  第四,以教科研的方式进行实验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研究更加规范、工作更加严谨,也使校本研究能落在实处。正像前面所述,这项研究与一般课题研究不同的是:结题是相对的,是一个无止境的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
  第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落实到课堂建设中去。构建高效课堂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需进一步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高效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但并不表明教师的作用削弱了,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除了需要更加熟悉教材、课堂之外,还要更加熟悉学生,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更好地发挥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二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除了使学生全面生成智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外,还要提高教学成绩。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往往在于是否坚持,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持续的课题,我们不仅要持续地研究下去,而且要使这项研究常规化,研究的目标是使高效课堂成为课堂常态,使每个学科的每节课都成为高效课堂。■
  □编辑 王雪莉